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单纯性肥胖模型,观察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以及各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一方面,为其临床的应用与开展提供相关依据;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减肥的作用机制,为研究减肥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为模型组,再用随机数字法将模型组的大鼠分为4组,为:模型组、模型+埋线组、模型+运动组、模型+埋线+运动组。实验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Lee’s指数、腰围等指标。实验结束后,留取血清、肾周及附睾部位脂肪。并进行相关检测:其中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监测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肾周及附睾部位脂肪称重。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数据管理,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一)一般情况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有氧运动、穴位埋线+有氧运动均可改善大鼠体形肥厚、毛色油量、粪便黏臭等一般情况。(二)体重造模期间:造模前对照组与造模组比较(P>0.05),提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基线可比;造模后对照组与造模组比较(P<0.05),提示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造模组体重高于对照组,表明造模成功。治疗期间,各组大鼠体重随时间改变(P<0.001),大鼠体重均数的组间差别随时间改变(P<0.001),各组大鼠体重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同(P<0.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埋线组、运动组、埋线+运动组三组体重增益值均更低。但三种治疗方式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数值上看,各组大鼠体重增益值均数排序为:模型组>对照组>埋线组>运动组>埋线+运动组。(三)Lee’s指数治疗期间,各组大鼠Lee’s指数随时间改变(P=0.006<0.05),大鼠Lee’s指数均数的组间差别随时间改变(P<0.001),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同(P<0.001)。对照组及埋线组未做治疗,Lee’s指数有所增加,而埋线组、运动组、埋线+运动组Lee’s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与模型组比较(P<0.05),穴位埋线、有氧运动、穴位埋线+有氧运动均可降低大鼠Lee’s指数,且埋线+运动组减少的最多,埋线组其次,运动组再其次。但三种治疗方式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腰围治疗期间,各组大鼠腰围随时间改变(P<0.001),大鼠腰围均数的组间差别随时间改变(P<0.001),各组大鼠腰围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同(P<0.001)。各组大鼠的腰围均在逐渐增长,且各组大鼠腰围增益情况不尽相同。与模型组比较(P<0.05),模型组腰围增益值大于其余四组。五组大鼠腰围增益值均数模型组>对照组>运动组>埋线组>埋线+运动组。但三种治疗方式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肾周及附睾周围脂肪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P<0.05),穴位埋线、有氧运动、穴位埋线+有氧运动均有降低脂肪量的作用。但埋线组、运动组、埋线+运动组三组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数值上看,五组大鼠肾周及附睾周围脂肪量均数模型组>运动组>埋线组>对照组>埋线+运动组。(六)血脂各项指标变化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P<0.05),穴位埋线、有氧运动、穴位埋线+有氧运动均可降低TG、TC、LDL含量,同时提高HDL含量。但三种治疗方式之间的比较,血脂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数值上看,五组大鼠总胆固醇含量:模型组>运动组>埋线组>运动+埋线组>对照组;五组大鼠甘油三脂含量:模型组>运动组>埋线组>对照组>运动+埋线组;五组大鼠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模型组>对照组>运动组>埋线组>运动+埋线组;五组大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对照组>运动+埋线组>埋线组>运动组>模型组。结论:穴位埋线、有氧运动、穴位埋线+有氧运动均可改善可改善大鼠体形肥厚、毛色油量、粪便粘臭等一般情况。本实验大鼠均处于生长期,故治疗期间其体重、腰围等指标可持续增长。在一个月治疗周期内,体重、Lee’s指数、腰围均值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组较单纯穴位埋线组和单纯有氧运动组有降低趋势;肾周及附睾周边脂肪量、TC、TG、LD含量均值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组较单纯穴位埋线组和单纯有氧运动低;HD含量均值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组较单纯穴位埋线组和单纯有氧运动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有待今后加大样本量、延长治疗周期来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