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海域环境压力的急剧增加。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全球41%的海域已经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包括中国四大海在内的局部海域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海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国内80%以上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超过60%的排污口临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极差状态,一些重要海湾面临荒漠化威胁。为了实现海岸带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各地普遍采取的重点措施之一是优化临海产业布局。
传统的产业布局理论从级差地租和运费最小化到生产成本最小化和市场因素主导,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忽视了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受生态脆弱性和资源环境有限性制约的海洋环境领域。
本文弥补了这种不足,即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研究中引入了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的概念,将胶州湾沿岸的海洋产业按照《青岛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分为石化产业、修造船产业、养殖产业、旅游产业、港口物流产业、海洋化工产业、海水淡化产业及海洋工程建筑产业,计算各个产业的主要化学污染物(有机物和营养盐、重金属和酸碱、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有机物和营养盐子系统、重金属和酸碱子系统、石油类污染物子系统三个子系统,模拟各个海洋产业污染物排放与该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的相互作用机理。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引导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胶州湾是一个半封闭型海湾,本身湾内水动力较弱,废物不易排出,而且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增加,胶州湾的海域面积、滩涂面积和纳潮量都急剧减少,加剧了胶州湾海域环境恶化,本研究不仅能够缓解胶州湾海域的环境压力,而且能够促进该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