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猪生产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一直占据着首要的位置。同时,猪肉历来也是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近几年猪肉约占中国肉类消费总量的65%左右,人民的生活消费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猪肉。因此,生猪生产的发展与稳定,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我国的生猪生产主要依靠广大的农户,大量的养殖户保证了我国生猪生产一直比较稳定。然而,2006年,这种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农户突然退出了养猪业,使我国的生猪生产在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致使全国猪源严重短缺,推动肉类和其它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给城乡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本研究首先利用个体行为模式理论、理性经济人假说、行为经济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对农户生猪养殖行为进行了分析。然后,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根据问卷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及资料,对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行为的因素给予理论分析。最后,利用实证方式对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求为国家日后解决生猪生产问题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1)农村家庭实际平均人口正在减少,从事生猪养殖的农户也在逐渐减少。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大部分农户不会为了获得金额不大的能繁母猪补贴而从事生猪养殖。
(2)家庭未成年子女数、是否有非农收入、精神生活追求对农户生猪养殖行为影响显著,且存在负相关关系。对待风险的态度、饲料获得难易程度对农户是否养猪影响显著,且存在正相关关系。
(3)疫病对农户生猪养殖行为影响极显著,但呈正相关关系,与预期相反,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生猪养殖户曾因疫病遭受过损失。生猪出售难易程度对农户生猪养殖行为的影响显著,但呈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