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牙体预备方法对重度楔状缺损患牙桩核冠修复后牙体抗折载荷和折裂模式的影响,为临床上重度楔状缺损患牙选择合适的桩核冠修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自2010年8月到2010年10月就诊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因正畸原因拔除的新鲜下颌第一前磨牙64颗,随机分为8组,每组8颗,各分组内容如下:A1-1组:不去除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楔状缺损下方无牙本质肩领,铸造桩核组A1-2组:不去除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楔状缺损下方无牙本质肩领,纤维桩核组A2-1组:不去除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楔状缺损下方有1.5mm牙本质肩领,铸造桩核组A2-2组:不去除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楔状缺损下方有1.5mm牙本质肩领,纤维桩核组B1-1组:去除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楔状缺损下方无牙本质肩领,铸造桩核组B1-2组:去除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楔状缺损下方无牙本质肩领,纤维桩核组B2-1组:去除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楔状缺损下方有1.5mm牙本质肩领,铸造桩核组B2-2组:去除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楔状缺损下方有1.5mm牙本质肩领,纤维桩核组所有离体牙根管治疗后建立楔状缺损模型,各组按分组内容进行重度楔状缺损牙体的桩核冠修复。修复完成后将所有样本牙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抗折载荷和折裂模式的测试,电子万能试验机加载方向与牙体长轴呈30°角,加载速度1mm/min,加载点位于牙冠颊尖颊侧0.5mm。记录测试结果,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结果。结果:1.抗折载荷:A1-1组:1.55±0.49KN;A1-2组:1.35±0.55 KN;A2-1组:1.22±0.42 KN;A2-2组:1.11±0.43 KN;B1-1组:0.78±0.14 KN;B1-2组:0.87±0.39 KN;B2-1组:1.28±0.46 KN;B2-2组:0.75±0.29 KN.方差分析各组数据间抗折载荷大小,结果显示:F=3.863,P=0.002<0.05,组间抗折载荷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经LSD法两两比较,得出抗折载荷A1-1组>B1-1组,A1-2组>B1-2组, B2-1组>B1-1组, B2-1组>B2-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其它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折裂模式:根据冠根比例和桩核冠修复的要求,将颊侧楔状缺损下方无牙本质肩领组牙根折裂至冠边缘下1.5mm以内,桩脱位或桩折断且牙根未折裂者定位可修复性折裂,其他折裂方式定位不可修复性折裂。颊侧楔状缺损下方有牙本质肩领组桩脱位或折断且牙根无折裂者定位可修复性折裂,其他方式定为不可修复性折裂。A1-2组与B1-2组可复性折裂比例为37.5%,其他各组可复性折裂比例均为0%。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检验水准a=0.05,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各组可修复性折裂模式比例数值可知,组间差异存在于A1-2组与除B1-2组以外的其它6组间,B1-2组与除A1-2组以外的其它6组间,A1-2组与B1-2组可修复性折裂模式比例无统计学差异,A1-1组,A2-1组,A2-1组,B1-1组,B2-1组和B2-2组6组间可修复性折裂比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重度楔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时,保留颊侧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有利于提高修复后牙体的抗折载荷,对折裂模式无影响。2.重度楔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时,当颊侧设计牙本质肩领并且使牙体桩核冠修复处于临床冠长不大于桩长的临界值时,牙本质肩领的存在使牙体折裂模式为不可复性折裂,并且由于多数情况下牙本质肩领的存在并不能够提高牙体抗折载荷,故重度楔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时,不建议在颊侧制备牙本质肩领。3.重度楔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时,相同条件下,铸造桩核修复的牙体抗折载荷不小于纤维桩核修复的牙体,但铸造桩核修复的牙体折裂线位置多延伸至牙根中下2/3部位,纤维桩核修复的牙体折裂位置多位于牙根上1/3部位,纤维桩核组可修复性折裂比例高于铸造桩核组。4.重度楔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时,保留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颊侧不设计牙本质肩领,铸造钴铬合金桩修复方式使牙体的抗折载荷最大,但此时牙体折裂模式多为不可复性折裂;保留楔状缺损上方悬突牙体,颊侧不设计牙本质肩领,纤维桩核修复方式使牙体抗折载荷大小仅次于铸造桩核修复方式,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纤维桩核修复可修复性折裂比例高于铸造桩核组。5.临床上重度楔状缺损患牙桩核冠修复时应综合分析,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牙体预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