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唐代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题材形式:落第诗。科举落第,是士人在仕进之旅中所遇到的一次重大打击。落第无情地刺激了士人的灵魂,引起了士人对人生诸多问题的深沉思索。士人将其一一叙之于诗,落第,由此成为唐诗中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题材。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本文将唐代落第诗分为四类:抒怀诗、送别诗、干谒诗、刺世诗。由于落第士人的遭遇相似,因此他们在落第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也大致相近,本文侧重于阐述落第士人的伤痛之感。唐代与落第相关的送别诗数量颇多,占了全部落第诗的三分之一强。这些送别诗有的旨在抒写离别、思念之情;有的借谴责科场不公以帮助友人摆脱落羽所带来的悲伤;还有的重在劝勉、激励或者安慰落第友人。由于唐代科举制度自身的特点,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干谒行卷活动。尽管干谒诗的内容、表达方式千差万别,但干谒的目的是相同的,即盼望获得举主的推荐,以增加及第的希望。政治的腐败、门阀权势的干预,使得科举考试很难有真正的公平。屡次下第,又使落第士人认清了社会的腐败,许多士人都在他们的落第诗中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落第诗反映了当时落第士子的生活及其心态。面对落羽,士人的选择是不同的。有的属意科举,矢志不渝;有的暂避林野,失意归隐;有的尊崇道士,求仙学道;有的寻觅其它入仕途径,进入幕府。伴随着他们的种种选择,士人的心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作为一种新的诗歌类型,落第诗是唐人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现实而对中国诗歌艺术所做出的一次重大开拓,它对唐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落第诗不仅拓宽了唐诗的题材,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而且反映了当时的士风民俗,展示了士人真实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