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基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制备及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r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包括煤矸石、粉煤灰等,而井下充填开采技术能够实现对煤基固废进行有效处置。对于胶结充填材料,材料制备时通常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的硅酸盐水泥作为胶凝材料,使胶结充填材料具备承载强度。但水泥的添加不仅提高了矿井的充填成本,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煤矸石基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的思路,以期研发一种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型的胶凝材料。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数据处理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巴氏芽孢杆菌在煤矸石-粉煤灰培养体系中的生长规律及活性影响因素,建立了煤矸石基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制备方法,测试分析了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输送与力学性能,揭示了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组分变化及微观结构演化规律。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总结了煤矿井下充填材料的类型、制备工艺及特点等,分析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对煤矸石颗粒的矿化作用,阐述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煤矸石基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的基本思路。(2)测试了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了巴氏芽孢杆菌在煤矸石-粉煤灰混合液中的生长规律,分析了p H、温度及接种量对矿化菌活性的影响情况,给出了矿化菌的最佳培养条件,建立了煤矸石基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的制备方法。(3)测试了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性能,研究了矿化充填材料制备过程中菌液浓度、尿素浓度及质量浓度对充填材料输送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温度及时间等养护条件下充填材料抗压强度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的性能演化规律。(4)测试了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组分变化情况,得出了材料内部方解石型碳酸钙成分较多且矿化作用促进了材料内部的水化反应;研究了矿化充填材料内部煤矸石、粉煤灰与碳酸钙的相互胶结作用,分析了微生物矿化充填材料微观结构演化特征。该论文有图41幅,表15个,参考文献104篇。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变迁,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对多元化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保证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已成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面对的共同问题。文章探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策略。
2019年末新冠疫情的爆发考验着我国的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在此次疫情中充分地暴露出来,凸显了以增强疫情防控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20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疫情控制的“守门人”,能否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如何有序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是关键。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能
祥子是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在这部作品中,祥子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这三次经历,也完全改变了祥子这个人。本文就具体实例谈谈《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物形象。
新农药创制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基于现有品种研发与优化农药剂型,能够显著减少农药流失、提升防治效果、提高农药利用率,是我国农药“减施增效”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目前的农药剂型中,可分散油悬浮剂因环境友好、润湿铺展性好、抗冲刷能力强、增效作用明显等突出优势,已经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剂型之一。本文从可分散油悬浮剂定义、特点、研究进展、配方构成和筛选建议以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农药剂型研发人员能
当代系统认知、管理与控制的核心理论、方法与技术已经转移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上,这导致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条件局限与复杂系统认知、管理、控制的需求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因此,现实的需求催生了人工智能的一种新型形态——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形态,即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协同贯穿于系统认知、管理、控制等过程的始终,人类的认知和机器智能认知互相混合,形成增强型的智能形态,这种形态是人工智能或机器智能可行的、重要的成长模
<正>溶解度曲线是全国各省市中考的热点题型,通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体现了数学函数图象与化学溶解度知识的完美结合。对溶解度曲线进行“点—线—面”分析及拓展,可获得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诸多信息,帮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认知基础。
期刊
大电网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脆弱性及多因素高度耦合等特征,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逐步建设,整个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电网调控难以适应在新形势下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提升分析和决策的效率和效果。为降低人工智能存在的应用风险、促进人工智能的能力进化,提出了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电网调控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以及混合增强需要遵循的
<正>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紧急医疗救援受到广泛关注。急诊绿色通道是紧急医疗救援的基础,它是指医院内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其工作由急诊科承担,目的是使患者赢得最佳治疗,特别是专科治疗的宝贵时间,降低死亡率。因此,提高绿色通道的服务效能是诸多医院探讨和待解决的难题。我院目前在绿色通道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建立统一的绿色通道信息化管理模式,不能在第一时间形成高效指挥;急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