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症状再发、凝血功能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把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满足入组条件的53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尿激酶治疗组,B组为常规治疗组。A组27例(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80.11y±3.17y),应用10万U尿激酶联合常规治疗(即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降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控制危险因素治疗)2周;B组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79.96y±4.31y),应用常规治疗2周。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再发、凝血功能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进行组间及组内的对比分析,从而评估该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总有效率:A组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6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77.8%;B组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12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46.2%,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凝血功能变化:A组治疗前后APTT、PT、INR数据对比,其变化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APTT、PT、INR数据对比,其变化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后APTT、PT、INR数据对比,其变化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其Fbg.、DD明显下降,具统计学差异(P<0.05),B组Fbg.、DD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变化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后对比,A组Fbg.、DD较B组有明显下降,具统计学差异(P<0.05)。3、颈动脉粥样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变化:A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缩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变化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后对比,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较B组缩小,具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两组均无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出血情况发生。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且该治疗方案未见增加老年患者的出血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