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综合防御体系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f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布式拒绝服务(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DDoS)攻击已经成为当今网络上广泛传播的问题。这种攻击行为使网站服务器充斥大量要求回复的信息,消耗网络带宽和系统资源,导致网络或系统不胜负荷以至于瘫痪而停止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造成严重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兴起了对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防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是系统、深入的研究现有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行为,分类总结其本质规律;设计分布式拒绝服务防御体系及其中诸如预防、检测、追踪等关键机制的逻辑模型和相应算法;通过整合这些逻辑模型实现完整的分布式拒绝服务防御架构,从而更为有效的抑制攻击;最后,采用先进的协同技术实现分布式拒绝服务防御体系与其它诸如防火墙、隐患扫描系统和防病毒系统等安全产品的协同,使其合理地融入到整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 论文首先讨论了现有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行为分类方法,以此为基础针对改进的攻击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合论模型与框架表示法的特征表示与分析方法;在分布式拒绝服务防御体系的研究中,针对现有的防御技术分类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生命周期的综合防御体系;在分布式拒绝服务预防技术研究中,提出了一套旨在检测渗透类型攻击行为的防御模型,该模型可以通过与隐患扫描系统有效的安全协同实现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预防。该模型主要包含两个核心算法,一个是基于特征计算的模式匹配算法,另一个是基于最大熵原理的异常检测算法。这两个算法从正反两个角度出发,能够高效、准确实现渗透类型攻击行为的检测;在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检测技术研究中,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个分布式拒绝服务检测模型,给出了该检测模型的两个核心算法:基于IP流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检测算法和基于新IP和HOPCOUNT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检测算法,它们分别部署在中间传输网络和被攻击网络中,通过协同有效实现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检测,与其它检测算法在检测延迟、完备性、检测率与误警率方面相比,该检测模型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源追踪方法研究中,通过对攻击源追踪技术大量调研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分组标记的IP源追踪算法。该算法基于线性代数理论,相比其它算法,无需ISP拓扑信息,既适用于直接攻击也适用于反射攻击,在协议兼容性、收敛性和攻击拓扑恢复准确性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优越性;在安全协同防御模型研究中,提出了基于P2P分布式拒绝服务预防、检测、追踪的集成策略和解决方案,构建出一种可部署在中间传输网络和被攻击网络中的较为完整的分布式拒绝服务综合防御架构。最后,通过采纳面向服务技术提出了分布式拒绝服务综合防御模型与其它类型安全产品安全协同策略和解决方案,构建出一种可部署在被攻击网络中的网络安全综合协同防御模型。
其他文献
随着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成熟,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普适计算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随机部
全景图的自动生成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基于图像的绘制技术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及计算几何等诸多学科。本文深入研究了全景图生成的三个步骤:图像采
英语是世界公用语言,英汉机器翻译的研究也有近50年的历史,但是译文质量仍未达到忠实通顺的要求。目前英汉机器翻译技术遭遇瓶颈,其研究攻关势在必行。 本文立足于自然语
人工免疫是当前计算智能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本课题以人工免疫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索具有可扩展性、具有一定通用性的人工免疫系统模型,采用人工免疫原理设计垃圾邮件过滤器模
XML 数字签名集安全性与灵活性于一体,实现了传统数字签名所不能实现的签名粒度,不仅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还可以提高数据的扩展性和互操作性。排列码加密算
三维视景仿真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
数字水印技术作为一种信息隐藏手段,其基本思想是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数字产品中嵌入秘密信息,以便保护数字产品的版权。目前,数字水印技术已经逐步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图像
本文在综合分析XML安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具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排列码加密算法应用到XML安全领域。本文详细介绍了排列码加密算法原理,用Java语言实现了分组长度为8比特
隐蔽通道指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且本意不是被设计用于传输信息的通信信道。隐蔽通道可被恶意攻击者利用,实现隐蔽的数据传输,危害系统安全。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
随着多媒体数字信号处理应用领域的迅速发展,对计算机处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可重构处理系统将微处理器的灵活性和ASICs的高效性结合起来,通过配置可重构处理单元以满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