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论语》中儒学术语之英译差异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载孔子思想的重要儒家经典之一。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的阐释与翻译。本文对比研究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两译本在儒学术语英译方面的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在回顾以往《论语》翻译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探讨了阐释学理论、操纵学派理论以及目的论等相关理论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联系,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以辜鸿铭与理雅各《论语》英译本为研究范围,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译者主体性在两译本中的彰显,并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差异原因进行了尝试性分析。以《论语》翻译中极为重要的儒学术语为例,本文进一步研究“仁”、“礼”、“道”、“孝”、“梯”“君子”、“小人”和“天”英译差异后的译者主体性因素,并尝试对差异原因提出自己的合理解释。   通过对比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译本中的彰显与分析两位译者对于儒学术语英译的差异,本文发现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本身以及翻译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而核心术语的英译对于译本的传播能力与接受能力具有明显的影响。
其他文献
名物化现象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而常见的现象,语言学从结构、功能、语义和认知等多角度对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但名物化在商务话语中的情况如何至今研究甚少。文本作者试图
《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品。它创作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和各种文化思潮百家争鸣的时代。自其出版伊始,该小说便大获成功。
洛伊丝·洛瑞(Lois Lowry)是一位美国女作家,自1976年起就为青少年儿童编写了超过二十五本书和教材。洛伊丝·洛瑞为当代青少年儿童文学做出了极大贡献。其代表作品《记忆传
本文基于语料库,结合批评话语分析,皆在研究商务口语和商务书面语中名物化的使用情况。本研究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主要使用了两个语料库:商务演讲语料库和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悼亡诗历经了英语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无数激烈挑战而延续至今。而作为悼亡诗的作者,悼亡诗人对于哀悼所抱持的态度同样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在将文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过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又影响着城市中居民的生活。日本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城市化,尤其在战后19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