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及应力诱发超细晶工业纯钛再结晶与晶粒长大的机理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m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纯钛具有比强度高、质量轻、耐热性高以及优异的耐腐蚀性能等突出优点,使其成为优质轻型耐蚀结构材料和重要的生物医用材料。因此,如何获得具有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的钛材是材料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金属材料在经过剧烈塑性变形(SPD)加工后,初始晶粒可以被细化至超细晶甚至纳米晶尺度,从而在不改变原始材料元素分布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及疲劳性能等。根据经典Hall-Petch关系,多晶体晶粒尺寸的增大会造成自身强度与硬度的降低,同时晶粒长大也可能导致材料耐腐蚀性或其他特殊性能的丧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纳米及超细晶金属材料晶粒稳定性的研究从未停歇,大多主要集中于高温退火诱发晶粒长大现象的相关研究,而针对疲劳载荷诱发晶粒长大的现象鲜有报道。在已报道的关于疲劳诱发纳米及超细晶金属材料晶粒长大的相关试验研究中,温度和应力分别对于晶粒长大的贡献难以拆分,其中的温度效应及机械应力各自的作用机理仍具有较大争议。此外,由于密排六方结构(hcp)金属材料具有较低的晶体对称性和相对较少的滑移系,关于此类材料的变形机制尤其是在不同温度及应力条件下的织构演化机制仍不清晰。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针对两种典型剧烈塑性加工方法即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与多向锻造(MDF)法制备超细晶工业纯钛(TA2)的工艺方法进行了探索及实践,对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制备超细晶材料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与对比分析。通过创新型中子衍射实验设计,拆分疲劳过程中的温度效应和机械应力对于超细晶工业纯钛晶粒长大的贡献及作用。通过高温退火、单调拉伸及疲劳实验对比探究了在不同温度及应力条件下超细晶工业纯钛的晶粒稳定性及再结晶机理,定量研究了晶粒长大动力学,并揭示了hcp结构纯钛在实验中的织构演化及晶格偏转机理。本文研究对于优化纳米及超细晶钛材料的物理冶金工艺参数,指导微观组织调控方法以及开发相关新型结构材料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超细晶工业纯钛的实际应用奠定理论数据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利用ECAP/MDF法分别制备超细晶工业纯钛,晶粒细化效果均显著超过一个数量级,晶粒尺寸分布基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特征。其中3周期MDF试样的晶粒细化效果最为显著,横截面平均晶粒尺寸可达约253 nm,小于12道次ECAP试样(约669 nm)。超细晶工业纯钛的室温拉伸性能及显微硬度值相较原始粗晶材料均有显著提高,其屈服强度、显微硬度与晶粒尺寸的关系符合经典Hall-Petch关系式。(2)工业纯钛在450℃ ECAP加工过程中的晶粒细化机制以动态回复、位错分割晶粒过程为主导,只有在含有铁杂质的局部区域发生了动态再结晶,形成局部纳米晶团簇组织。而在450℃~500℃ MDF加工过程中,由于较高的应变速率以及纯钛固有的低导热系数,晶粒细化以动态再结晶机制为主导。(3)MDF法加工的超细晶工业纯钛微观组织处于亚稳态,在室温高周疲劳载荷作用下可以诱发显著晶粒长大而在低温条件(-200℃)下晶粒尺寸增长缓慢,室温高周疲劳(14Hz,R=-1)诱发超细晶工业纯钛晶粒长大的现象是由连续动态再结晶机制主导。该过程涉及由预加工变形储存能释放作为驱动力的一种剧烈动态回复过程,是由温度和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由应力主导的位错滑移或孪生机制控制。(4)MDF超细晶工业纯钛在500℃以下具有较好的组织热稳定性,在600~800℃温度范围内进行等温/等时退火过程中的平均晶粒长大时间指数n=0.3,激活能Q=241.7 kJ/mol。在600℃以上退火过程中的晶粒长大以静态再结晶机制主导,室温高周疲劳诱发的晶粒长大以连续动态再结晶机制主导。然而,在应变速率为0.0001~0.01 s-2的室温单调拉伸载荷作用下,不会发生明显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现象。(5)对于MDF超细晶工业纯钛,高温退火后的再结晶织构可以增强原始织构强度,但织构组分没有显著变化。高周疲劳实验中晶粒取向的偏转是由LD方向的柱面滑移({10-10}<11-20>)及ND方向的基面滑移{0001}<11-20>)开动导致晶粒逐渐转向更为稳定的晶体取向所致,没有证据表明孪生变形对此过程起贡献作用。拉压疲劳加载过程中连续动态再结晶诱发晶粒长大的过程是滑移诱导晶格偏转的辅助机制。(6)利用晶内取向差划线(IGMP)和晶内平均取向差统计(IAMA)两种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辨别微观组织变化过程中的动/静态再结晶机制,这对于指导金属材料微观组织调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的大量模型均能转化为反应扩散方程(组)的初值问题或初边值问题.行波解作为反应扩散方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广受学者和专
由于木聚糖酶在动物饲料,果汁饮料生产的强酸性环境中活性和稳定性不太理想,因此找到耐酸性且活性高的木聚糖酶显得很有必要。本实验室前期将黑曲霉A25木聚糖酶xynⅢ在大肠杆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海南省菠萝主产区琼海、万宁的菠萝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菠萝园土壤肥力调研,明确了菠萝园土壤酸化状况及营养现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土壤改良剂硅钙钾镁肥不同施用量(0、450、900、1350、1800、2250 kg·hm-2)对土壤养分状况及台农17号菠萝养分累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调研结果表明,海南省菠萝主产区琼海和万宁的菠萝园土壤酸化
本文研究分数阶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主要研究了三部分内容:其一,研究了一类具有非齐次边界条件的分数阶微分方程正解的存在性;二是研究了一类分数阶微分方程共振条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针对当前生活污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秸秆和牲畜排泄物处理率不足以及生物能源需求迫切等问题,本研究在以牛粪和玉米秸秆为底物的混合发酵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研究其对混合发酵产气的影响,并采用修正后的Gompertz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其产气潜力;在得到最优浓度之后,结合发酵过程中的产气特性、酸碱度、原料降解、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利用单因素方差、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手段,分析发酵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和相
维生素E(VitaminE)是一种对动植物都具有重要作用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只能在光合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中合成。维生素E是人和动物体中重要的营养元素,因此必须通过食物或其
现阶段,江苏省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状态,而其新型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日益趋紧,且不同地区所受的约束存在明显差异,江苏省产业发
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生活、工业中,其中运动界面是存在于气液两相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气液两相流的运动,会带动界面不断运动,进而产生复杂的界面现象。捕捉到的界面的各种现象,不仅可以得到更多气液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同时对生活和工业都有巨大的影响。如何处理两相流,进而得到相界面,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表面法—显示追踪法,另一种是体积法—隐式追踪法,或者是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界面追踪方法中拉格朗日方法和
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C、N、P元素的组成及分配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涉及不同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不同功能群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但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