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福州部分地区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的调查,以四诊信息为依据辨证分型,分析绝经前后诸证临床证型间微量元素钙、铁、铜、镁、锌的变化,探究其内在联系,期望寻找出对临床分型具有指导意义的实验室观察指标,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也为福州地区开展绝经前后妇女预防保健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前后诸证患者94例作为患者组,按四诊信息为依据辨证分型,其中。肾虚血瘀型(38例)、肝郁肾虚型(30例)、心肾不交型(26例),并收集30例年龄40~55岁健康围绝经期妇女作为对照1组及30例年龄20~30岁健康妇女作为对照2组。观察比较各研究对象血清微量元素(钙、铁、铜、镁、锌)含量。结果:1.94例患者各症状中以潮热汗出、失眠最常见,发生率分别为71.27%,59.57%;其次为易激动(51.06%)、性生活质量下降(48.94%)、眩晕(48.94%)、疲乏(44.68%)。2.心肾不交组潮热汗出症状程度评分与肝郁肾虚组及肾虚血瘀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1)。肝郁肾虚组与肾虚血瘀组比较无差异(P>0.05)。3.心肾不交组、肝郁肾虚组、肾虚血瘀组失眠症状程度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肝郁肾虚组心烦、易激动症状程度评分与心肾不交组及肾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1)。心肾不交组与肾虚血瘀组比较无差异(P>0.05)。5.血清锌(Zn)水平:患者组较两个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和P<0.01),对照1组较对照2组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肾不交组低于肝郁肾虚组及肾虚血瘀组,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6.血清镁(Mg)水平:患者组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和P>0.05),各中医证型间,肝郁肾虚组较其他两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7.血清铜(Cu)水平:患者组高于两个对照组,与对照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1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肾虚血瘀组较肝郁肾虚组及心肾不交组明显升高(P<0.05和P<0.01),后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8.血清钙(Ca)水平:患者组与两个对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和P>0.05),各证型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9.血清铁(Fe)水平:患者组低于两个对照组(P>0.05和P>0.05),各证型间铁水平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微量元素锌的含量下降可能是肾虚证产生的物质基础之一。2.肾虚血瘀证以铜的含量最高为特点,随着铜的升高,血瘀情况有加重趋势,铜可能与血瘀证的产生有关。3.肝郁肾虚证以镁含量偏低为特点,低镁可能是导致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精神状态改变的原因之一。4.心肾不交证潮热汗出症状较为明显,在三种中医证型中其血清锌的含量最低。5.围绝经期妇女血钙含量在正常范围进一步说明围绝经期部分妇女所患骨质疏松,其原因主要在于骨代谢障碍,而并非单纯缺钙,因此对于单纯补钙在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商榷。6.肾虚、心肾不交、肝郁、血瘀均可导致失眠的发生。7.微量元素的变化可能参与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生,通过统计学处理,不同证型间微量元素变化有所不同,揭示出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联系,微量元素变化可作为中医辨证依据之一。但各证型间的微量元素变化差异尚有待更深一步的探讨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