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稀土和氟铝元素积累特性及基因型差异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gador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属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种植物,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品,在世界饮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从种质资源角度着手,研究不同种质茶树中稀土和F及Al元素含量的差异和茶叶中稀土和F及Al吸收的积累特性和引起品种间差异现象的内在机制,并分析了不同茶树修剪高度对其富集的影响,利用转录组技术比较分析积累程度稀土和F及Al元素不同的3个茶树种质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代谢路径,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筛选低吸收富集稀土和F及Al元素的特异性茶树种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以安溪和武夷山两个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55个茶树种质种质为材料,采摘其春季、夏季和秋季的一芽三叶鲜叶,采用ICP-MS测定茶叶中稀土和Al含量,用氟离子电极法测定茶叶中F含量,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的茶树种质对稀土和F及Al元素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积累,对稀土和F及Al元素的共同富集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不同茶树种质间对稀土和F及Al的吸收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条件下均差异显著,低富集稀土和F及Al元素的种质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遗传积累特性,在季节间亦存在一定的吸收规律。最后从中筛选出得到高、中、低三种不同积累程度F的茶树种质数量分别是:F元素各有4、14、37个,Al的各有4、22、29个,稀土的各有1、19、35个,其中共同低富集吸收稀土和F及Al的品种有T13、T14、TXRC等。筛选结果为后续的品种鉴定和选育低吸收稀土和F及Al茶树品种,生产符合质量安全的茶叶提供依据。(2)通过研究不同修剪高度对茶树中稀土和F及Al含量高低的影响,发现随着茶树修剪高度的降低,稀土和Al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0cm修剪高度的茶树中稀土含量(0.36mg/kg)显著高于传统树冠高度60cm(0.12mg/kg),而F含量则在40cm修剪高度时达到最高,成品茶中稀土和F及Al含量大致和定型修剪后的鲜叶一致。在茶叶的品质成分中,儿茶素总量和茶多酚含量随着茶树高度降低而增加。茶树中稀土含量、F和Al含量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相关,稀土、Al含量与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为阐明茶树种植高度和稀土和F及Al含量在茶树中的积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3)为进一步研究引起茶树稀土和F及Al含量基因型差异的机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3个不同程度吸收稀土和F及Al含量的茶树种质:T15、本山和水仙进行测序共获得16.44 Gb数据量,茶树转录组原始数据经过滤、de novo组装后得到83,357条Unigenes。参考相关数据库进行比对后共有40707条注释结果,分别有 36118,30742,22870,19896,12302,28024 条比对注释到 NR、NT、SwissProt、KEGG、COG、GO、Pfam 8个数据库。通过对注释成功的茶树unigenes进行GO、COG和代谢通路分析,通过GO功能分类,茶树Unigene中有18967条差异被归类到44个功能类别中;所涉及差异表达基因的COG分类结果相关显示关键基因涉及信号转导通路和转录通路;共有4775条成功注释到201个KEGG信号通路中,其中3个样品间差异表达基因最多、最为关键的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途径。(4)为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和找到引起茶树稀土和F及Al含量基因型差异关键基因,应用qRT-PCR技术测定3个不同程度富集稀土和F及Al元素含量的茶树种质间找到的关键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的结果真实可靠。另外对挑选出来的6个相关差异基因表达量从3个茶树种质扩大到10个茶树种质进一步验证分析,计算得出相关基因在10个不同茶树种质间的表达差异极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到与稀土含量相关的基因片段有2个,分别为MTP、bZIP转录因子(r=0.636和0.652),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与F含量相关的基因片段为MTP(r=0.675);与Al含量相关的基因片段有2个,分别为 ABC transporter、bZIP 转录因子(r=0.872 和 0.706),ABC transporter 基因与Al含量之间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水平。ABC transporter极有可能参与了金属元素吸收富集相关行为的正调控。
其他文献
智能响应材料能够在外部刺激时可逆地改变结构、颜色、形状等物理化学性质。其中对水分敏感的驱动器由于其易制备和可操控性备受关注。目前水响应的驱动器大多数只能进行简单的位移或变形,并不能进行形状预设从而产生较为复杂的运动。进行形状可预设驱动器的研究对于实现复杂动作的精确调控至关重要。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利用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自发形成的手性向列结构作为模板,制备了含有苯酚-甲醛树脂(PFR)和氧化石
病毒动力学是人们了解病毒感染机理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综合疗法的应用,成功抑制了病毒的复制,使艾滋病(AIDS)成为可控制治疗的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逐年
研究背景在我国,随着麻醉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二胎”政策的开放,每年有成千上万名新生儿及婴幼儿甚至孕妇需接受必要的诊断性检查、手术以及镇痛治疗等,需要进行全身麻醉。
纤维素纳米晶(CNCs)是由纤维素原料经酸水解制备而得。CNCs具有独特的蒸发诱导自组装(EISA)特性,能形成具有手性向列相结构的一维光子晶体,而其重要功能应用都是基于该组装特性。利用CNCs的组装特性及其模板作用可得到诸多的功能性材料,当前已经应用在手性催化、防伪、湿度和光学感应等领域。本论文以纳米纤维素的复合组装及模板作用为基础,构建了对水具有颜色/驱动双响应的功能薄膜。一、Latex/GO
“虎诃紫”颗粒剂是通过体外抑菌试验以及联合抑菌试验,筛选得到的由虎杖、诃子、紫花地丁这三味药组成的方剂,通过最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最佳颗粒剂制作工艺以及质
目的: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输尿管上段结石不同手术方式预后预测模型,为手术选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一种重要的遗传现象,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不同性状之间杂种优势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机制,因此剖析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对全
铁氧化物的异化还原可影响多种元素的界面行为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机磷在铁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水解过程是影响其形态转化及界面再生的关键机制。本论文针对乌梁素海冰封期较长的特征,分离纯化并鉴定了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菌,系统开展了非冰封期与冰封期该菌对针铁矿和赤铁矿异化还原的影响研究,同时探讨了异化还原过程中AEP、NaG6P、ATP等3种有机磷的水解机制,对深入理解磷-铁界面行为季节差异及生物影响机制,丰
第一部分基于常规MRI图像的影像组学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基于常规MRI多序列图像的影像组学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效能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性纳入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哺乳动物和禽类易受其感染,人类弓形虫感染率也非常高,世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