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导致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族(HERV-K)转录水平差异的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gm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HERVs)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感染并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的逆转录病毒,其基因组约占人类总基因组的8~9%。在人体细胞生命周期中HERVs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人类进化、生殖发育、免疫调控等。例如,在生殖发育过程中,HERVs基因直接影响了受精卵的着床、发育、基因转录与表达。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HERVs基因都有突变、缺失或插入等变异存在,这使大部分HERVs失去了形成感染性病毒颗粒的能力。其中,K族(HERV-K)是最具有病毒生物学活性的一类HERVs基因,有复制能力的HERV-K如果被异常激活可能会导致疾病。HML-2是HERV-K中整合进人类基因组的时间最晚,生物活性最活跃的成员。研究发现,一些疾病的发生可能与HERV-K(HML-2)的转录上调、病毒蛋白的异常表达或HERV-K(HML-2)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目前已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现HERV-K(HML-2)的转录和表达产物。尽管这些研究报告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仍未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此外,另一部分研究表明,许多外源性病毒感染也可增加HERV-K(HML-2)的转录水平,这提示其他病毒感染能够激活人类基因组中的HERV-K(HML-2)前病毒,其转录与表达可能被其他病毒感染激活。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是一种外源性的逆转录病毒,也可以整合到被感染者的基因组中,由于HIV-1与HERV-K(HML-2)同属逆转录病毒,两者的基因组元件非常相似,在HIV-1感染和复制过程中,一些中间产物或功能元件可能导致HERV-K(HML-2)的激活。与之相反,HERV-K(HML-2)的异常激活也可能影响HIV-1的复制调控。临床研究发现,70%的HIV-1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HERV-K(HML-2)相关抗体,在HIV-1脑病患者的脑组织中HERV-K(HML-2)转录水平升高。HIV-1感染者血浆中HERV-K(HML-2)部分RNA片段转录上调。然而,截止到目前,HIV-1感染与HERV-K(HML-2)转录和表达的内在关系还没有明确的结论。目的:(1)以我国不同HIV-1亚型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ERV-K(HML-2)的转录水平是否与HIV-1病毒亚型和体内病毒载量存在相关性。(2)然后利用不同亚型HIV-1毒株体外感染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模型,观察HIV-1感染所致细胞内HERV-K(HML-2)的转录水平变化,比较不同细胞模型感染后HERV-K(HML-2)的转录表达水平差异;(3)选择HERV-K(HML-2)转录表达水平上调明显的的细胞株,构建稳定表达HIV-1不同亚型毒株Tat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确定HIV-1不同亚型毒株Tat蛋白激活HERV-K转录的差异。最终概括HIV-1感染在体内和体外激活HERV-K(HML-2)转录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1)收集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和健康献血者的外周淋巴细胞(PBMCs)样本,通过RT-PCR扩增测序法鉴定HIV-1感染者的病毒基因亚型;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PBMCs中HERV-K(HML-2)的转录水平,分析不同HIV-1亚型间及HIV感染者与健康人之间HERV-K(HML-2)转录水平的差异。结合感染者流行病背景信息中的HIV病毒载量,分析病毒载量与HERV-K(HML-2)转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2)使用不同HIV-1亚型毒株(B亚型、CRF01_AE)体外感染(MT2、H9、TZM_bl等)不同细胞模型,确定HIV-1最适感染剂量(MOI),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分别取细胞及上清液。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HIV-1 p24抗原及细胞中的HIV-1RNA,确认HIV-1是否已成功感染及复制。使用实时定量PCR和RNAscope技术方法检测各组细胞感染模型HERV-K(HML-2)的转录水平,比较各组细胞及其感染前后的差异。(3)选择最适HIV-1感染的细胞模型,依托pLVX-TetOn系统构建可调控的稳定表达不同HIV-1亚型(B亚型、CRF01_AE)Tat蛋白的细胞模型,探索不同HIV-1亚型的Tat蛋白对HERV-K(HML-2)转录激活的影响,比较不同HIV-1亚型的Tat蛋白对细胞内HERV-K转录水平影响的差异。结果:(1)获得106例HIV-1感染者的pol区基因序列、近似全长基因序列28条、5’端半分子序列15条,3’端半分子序列2条。结合感染者的流病信息最终鉴定了其中95例HIV-1感染者的病毒基因亚型,其中B亚型占41%(39/95),CRF01_AE占25.3%(24/95),CRF07_BC占24.2%(23/95),CRF01_AE/CRF07_BC重组亚型9.5%(9/95)。通过近似全长基因序列及流行病学信息分析,确认一个由CRF01_AE与CRF07_BC重组的毒株为新型流行二代重组毒株(Circulate Recombinant Forms,CRF),鉴定了其基因组嵌合结构及重组片段的来源,该基因型被美国HIV Databases,btf@lanl.gov数据库收录并命名为CRF102_0107。(2)B亚型HIV-1感染者HERV-K(HML-2)gag区的转录水平相比健康对照显著上调(P<0.05),而非B亚型毒株(CRF01_AE、CRF07_BC等)感染者的HERV-K(HML-2)pol区转录水平相比健康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与HERV-K(HML-2)各区的转录水平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3)与未感染的细胞相比,HIV-1ⅢB毒株体外感染不同细胞株48小时后HERV-K转录水平上调,感染MT2细胞系后HERV-K(HML-2)转录水平上调约5倍(p<0.05),感染H9和TZM_bl细胞上调约1.5倍(P<0.05)。与未感染的MT2细胞相比,HIV-1 GX002株(CRF01_AE重组亚型)感染MT2细胞48小时后HERV-K(HML-2)转录水平上调15倍(P<0.05),GX002株感染导致HERV-K(HML-2)转录上调的水平显著高于ⅢB株和NL4-3毒株(P<0.05)。RNAscope的实验结果显示,感染24小时后ⅢB株、NL4-3株和GX002株HERV-K(HML-2)的转录均轻微上调,感染48小时后三组均上调明显,并且GX002组上调的程度更高,与实时定量PCR实验结果一致。(4)成功构建可调控稳定表达Tat蛋白的MT2细胞模型,包括pLVX-Tet On-NL4-3-Tat(B亚型)、pLVX-Tet On-GX002-Tat(CRF01_AE重组亚型)和pLVX-Tet On-puro(空载对照)。发现不同亚型HIV-1 Tat蛋白对MT2细胞内HERV-K(HML-2)转录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P<0.05),B亚型和CRF01_AE组分别上调了约4倍和2倍。结论:(1)发现和鉴定了1个新型二代流行重组HIV-1毒株(CRF),被美国HIV Databases,btf@lanl.gov数据库收录并命名为CRF102_0107。CRF102_0107的发现为我国HIV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参考信息。(2)通过对HIV-1感染者和健康对照者的PBMCs检测,发现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 B亚型感染者体内HERV-K(HML-2)gag区的转录水平较健康人有所上调。HIV-1非B亚型(CRF01_AE、CRF07_BC)感染者体内HERV-K(HML-2)pol区的转录水平较健康人有所上调。不同基因亚型HIV-1感染者的HERV-K(HML-2)转录水平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解释可能的机制。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与HERV-K(HML-2)各区的转录水平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3)通过体外感染实验发现,不同细胞模型对HIV-1易感性不同,主要体现为相同时间内病毒复制能力不同,以MT2细胞系最为易感。不同亚型的HIV-1毒株感染导致MT2细胞HERV-K(HML-2)转录水平上调程度差异较大。CRF01_AE毒株比B亚型毒株调节HERV-K(HML-2)转录水平上调的作用更强。(4)Tat蛋白可以激活MT2细胞内HERV-K(HML-2)的转录,且不同HIV-1亚型毒株的Tat蛋白上调HERV-K(HML-2)的能力存在差异,B亚型毒株相比CRF01_AE毒株的Tat蛋白具有更强的调节HERV-K(HML-2)上调的作用。
其他文献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范围人类死亡的第一疾病,而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治疗药物靶向LDL、Lp[a]和富含TG的VLDL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仍存在现有药物难以治愈的严重的血脂异常,以及对现有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对具有新降脂机制的药物研发具有迫切需求。SAK-HV是我们室前期研制的具有溶栓和抗凝功能的重组蛋白,在药效学研究中能够降低高脂Apoe-/-动物模型
在高中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既要修炼育人内功,同时还需借助民主管理策略,打造高效的班级管理队伍,多管齐下,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构筑心育之桥。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伤员进行快速的剂量评估是临床诊断和展开救援的关键。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可以对牙齿中电离辐射产生的自由基进行特异性检测以评估辐射剂量。通常牙齿剂量EPR测量方法使用离体牙齿样品进行测量,离体测量受限于有创的采样方式,多应用于回顾性的剂量评估中。而在体测量方法可以不经采样,直接对人牙齿进行EPR测量来评估受照射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许多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获得治愈的希望,而移植后的并发症却制约着移植的最终疗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特有的移植相关并发症,其发生率占移植病人的40%-60%,而其死亡率更是高达10%。急性GVHD是由供者T细胞识别并攻击受者组织抗原而导致的免疫性疾病,其一线治疗方案是激素。但是
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anthrax)的病原体。炭疽危害巨大,作为五大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可以通过食草类哺乳动物传染人类。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即皮肤、肠、肺途径,分别造成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其中,皮肤炭疽约占炭疽总感染率的95%以上,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痈,肠炭疽和肺炭疽约占5%,肠炭疽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黏膜水肿和淋巴结肿大,肺炭疽主要表
学位
胞内菌感染是临床抗感染治疗中面临的棘手问题。胞内寄生菌侵入真核细胞生存、繁殖,不仅可以躲避抗生素和体液免疫的杀灭作用,而且也会随着寄主细胞播散导致新的感染。目前,胞内菌感染临床治疗策略是长周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然而,现有抗生素近三分之二不能有效进入细胞,并且存在胞内蓄积能力弱、活性低的问题,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大,胞内感染也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如何使抗生素高效进入真核细胞发挥药效,成为亟需
学位
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预见性地开展预防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从学科教学以及"经历教育"两个载体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森林革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可以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体,引起人畜致病。蜱传病毒属于虫媒病毒,可以在媒介蜱和宿主动物之间不断传播,近些年,一些新型的蜱传病毒不断被发现,同时既往发现的病毒也重新出现,给公共健康带来很大威胁。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研究森林革蜱新发病原体的携带情况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在2016年4月到2019年11月间,在我国28个省、直辖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