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在众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翻译也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然而翻译活动中始终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误译。误译一般指的是因为译者语言文化知识欠缺或者粗心大意而导致的一种错误,它会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因此应通过译者努力坚决予以避免。然而实际的翻译活动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误译,它是译者有意而为之的一种结果。从翻译效果来看,这种误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译文增色不少,我们这里称之为有意误译。本文正是将这一误译现象和译者主体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究译者是如何在内因、外因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去实现对源语文本的有意误译。在具体研究中,本文主要通过例证法和对比法,包括对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比较,同一源语文本下不同目的语文本的比较等来阐述有意误译的产生。结合当前有意误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选择以译者主体性为指导理论对有意误译展开研究。文章先是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的概念以及译者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如何发挥其主体性,包括从文本选择到文本理解、翻译策略以及最终的译文表达等一个完整的过程。接着作者对有意误译及其不可避免性进行了详细的陈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尝试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读者接受性,文化背景以及审美等六个方面入手,研究其如何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进而导致有意误译的形成。通过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研究,作者发现,在现实翻译活动中,正是由于受到主、客观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有意误译才会在所难免,因而有着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克服各种困难,艰难抉择后的这种决定是应该被大家接受和认可的,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译者的地位也应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