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以农村为主的省级贫困县,研究其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发现农村社会已经从单一的农民群体分化成若干个异质性较强的阶层群体,本文按职业的标准分析了该县分化后农村各阶层的特征,并梳理了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历史变迁脉络:认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纯务农者越来越少、就业结构日趋多样,政策与制度安排在农民身份流动与地域流动的影响因素逐渐减弱,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影响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外出务工人群的特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 作为一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群的内部分化影响着整个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经研究发现:一,纯务农者也就是传统小农种植业从业人员,是农村贫困阶层的主体。在接受外来的政府的帮扶措施后,这个规模日渐缩小的群体正进一步加大分化的速度。二,通过分析农村贫困阶层分化的影响因素,发现承包耕地面积、户主年龄、劳动力数、户主是否重残与是否接受培训、是否能外出打工等因素比户主的性别、文化层次、是否有劳动能力与家庭人口数等因素在摆脱贫困境地上起更大作用,从而引起农民收入的分化,进而使一部分农民脱离农村贫困阶层。三,同时发现在职业分化方面,年轻的文化程度高的男性更倾向外出务工;承包耕地面积较多和经过培训的农民更可能从事高效农业;年老的贫民与劳力较少的贫困户成员更可能被分化成依靠领取低保、五保救济金的贫困者。 经过分析认为,调整农村阶层结构应从外出务工人员与以传统纯务农者为主的贫困人员着手。笔者最后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