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制解体下的下岗职工生存行动选择研究——以W纸业公司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__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岗职工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群体,一直以来是各个相关学科研究的重点。在社会结构的转型中,社会成员和群体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新的社会特质凸现出来,新的社会行动正逐步地构建出新的社会情境。以社会学视角看待下岗职工群体的生存行动,是文章研究的独特视角。在基于社会结构为背景的前提下,以国企单位制度解体作为突破口,依据下岗职工的行动分析原有制度的重新安排,进一步阐明其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深远影响。   文章第一章从单位制度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入手,开始分析单位制内部的组织体系和结构。在第二章,论文通过单位制度解体后,现有社会结构对生存行动选择的影响分析具体阐明家属区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态,以及对于家属区外部社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从经济结构转型的资本再分配政策入手,进一步突出外部社会结构的正负影响。此部分对于单位制度解体过程的分析,将外部社会结构的影响和下岗职工群体的生存行动的选择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在第三章,文章着重从结构功能主义和经济伦理的两个宏观层面,具体阐述国企下岗职工的生存行动选择,又从理性选择理论和利益最大化的微观视角,具体阐述国企下岗职工的生存行动选择,从而全面分析了单位制解体后下岗职工的生存行动选择。在理论运用上,基于社会学学科中关于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以及理性选择和道义经济理论,以理论的综述和实证的运用,进一步反映出行动与结构之间的互构关系。在第四章,文章着重分析单位制度解体后,国企下岗职工生存行动选择对现有社会结构的影响,从行动者的角度分析其对于社会结构的正负功能,突出行动对于社会结构的单向功能。在结语部分,文章总结了当前社会结构与国企下岗工人生存行动选择之间的交互结果,强调社会结构和群体行动之间的互构与博弈。
其他文献
教师作为人类群体的典型代表,其尊严与权利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处特殊环境,相对贫乏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使其难以有效认知和践行自身尊严感。因此,
儿童是全人类发展的未来,也是现在。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的权利划归为四类: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中国作为合约缔约国和拥有儿童最
本文使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描述了中国城市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中员工的收入差异结构,并着重分析了企业特征是如何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根据结构主义理论和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完善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关键问题。农村老龄化、劳动力转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提出了交换权利理论,他通过权利方法分析了饥饿和饥荒权利失败的本质,来说明不同的权利失败可能造成的后果。交换权利理论为政府制定保护人们
社会控制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控制体系是当代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依其强大的传播性与影响力,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