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论文以改善实验室前期合成的肝靶向性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的释放效果以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为突破口,根据七元瓜环(Cucurbit[7]uril,Q[7],CB[7])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传输、药物释放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提高药物溶解度、稳定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能力的研究报道,采用主-客体包合原理,将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衍生物与Q[7]进行包合,以期得到稳定性高、释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论文以改善实验室前期合成的肝靶向性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的释放效果以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为突破口,根据七元瓜环(Cucurbit[7]uril,Q[7],CB[7])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传输、药物释放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提高药物溶解度、稳定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能力的研究报道,采用主-客体包合原理,将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衍生物与Q[7]进行包合,以期得到稳定性高、释放合理的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衍生物与Q[7]的主客体包合物。为开发新型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首先通过乙二醛与尿素在酸性条件下缩合制成甘脲,再由甘脲与多聚甲醛按1:2的摩尔量在高温、浓酸条件下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种甘脲多聚体的混合瓜环,再利用柱层析法分离提纯得到高纯度Q[7];将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用甲醇溶解,利用紫外检测其与Q[7]的包合情况。(2)利用相溶解度法来检测Q[7]对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的增溶作用。(3)为解决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水中溶解度差的问题,将其合成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草酸盐。(4)将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草酸盐用水溶解,后用核磁,红外,紫外,ITC,质谱检测其与Q[7]的主客体包合情况。(5)将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草酸盐与Q[7]制成主客体包合物,研究包合物在常温常压下的吸湿稳定性,并利用恒温震荡法研究其在人工肠液(p H=6.8)、人工胃液(p H=1.2)中的体外累积释放度。结果:(1)由多种甘脲多聚体分离提纯得Q[7],分离提纯产率12.3%,利用~1H NMR、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uadrupole-Time of Flight,Q-TOF)进行结构表征。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在甲醇溶解情况下与Q[7]无明显作用。(2)在纯水作溶剂条件下,Q[7]对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溶作用,其中对化合物5p的增溶效果最强,为原化合物的5.9倍。(3)合成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草酸盐6个,成盐产率72.8%-85.6%,利用~1H NMR、13C NMR、Q-TOF进行结构表征,所得化合物与目标化合物一致。(4)六个化合物均会与Q[7]形成主-客体包合物,由于客体化合物(5c’、5i’、5j’、5l’、5o’、5p’)有较多结合位点,所以在滴定过程中,不论核磁还是紫外检测方法都会显示主体:客体=3:1~4:1的作用比例,而利用质谱对化合物5c’、5i’、5j’、5l’、5o’、5p’制成的主-客体包合物进行检测时则均显示主客体作用比为1:1,另外,化合物5c’与Q[7]的等温量热滴定(ITC)结果也显示主客体作用比为1:1。这样的结果说明在将化合物5c、5i、5j、5l、5o、5p制成盐后可与Q[7]产生包合作用,但制成的干燥主-客体包合物只存在1:1的作用比例。(5)吸湿稳定性结果表明,六个化合物与Q[7]形成的主-客体包合物相较于游离物均具有更强的吸湿稳定性;体外累积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胃液中除5o’外,其余客体药物与Q[7]形成主-客体包合物后可降低客体化合物的累计释放量,表明在人工胃液中Q[7]对化合物5c’、5i’、5j’、5l’、5p’起到缓释作用;在人工肠液中Q[7]与化合物5c’、5i’、5j’、5l’、5o’、5p’形成的主-客体包合物的累积释放量均高于单客体的累积释放量,表明在人工肠液中Q[7]可促进化合物5c’、5i’、5j’、5l’、5o’、5p’的释放。结论:对在滴定过程中,紫外、核磁均显示随着Q[7]比例的增大,体系内的主客体多种作用模式并存,甚至存在一个客体分子“挂满”4个Q[7]的包合物,Q-TOF质谱及ITC结果显示1:1包合模式为稳定作用模式。在人工胃液条件下,持续释放12 h后,除5l’外,Q[7]对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起到缓释作用;在人工肠液中Q[7]对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单胆酸酯系列化合物释放起到促进作用。5c’、5i’、5j’、5l’、5o’、5p’与Q[7]形成的固体包结物在常温、常湿条件下放置90 d仍然为白色固体,说明-主客体包合物比游离客体吸湿稳定性高。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了解微小核糖核酸-7(micro RNA-7,miR-7)是否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er,EGFR)基因,观察EGFR基因在miRNA-7调控下发生的相应变化,进一步探讨miRNA-7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寻求靶向治疗肝癌新的靶点。方法:(1)常规传代培养人HepG2肝癌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miR-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SD大鼠肾脏撞击伤模型后,检测大鼠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肾脏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表达,并应用尿毒清颗粒进行干预,检测药物对创伤后肾脏组织影响,检测其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表达水平的改变情况,为肾脏撞击伤后药物治疗的选择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A组,n=5只)、(2)单纯创伤组(B组,n
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及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二维材料α-MoO3作为一种重要的n型半导体,其形状、尺寸和性能均具有良好的可调性。对MoO3性能调控和缺陷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α-MoO3的制备,热分解缺陷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性能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采用气相沉积制备α-MoO3单
目的:研究BIRC5基因转染的BMSCs与XACB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对早期SONFH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并鉴定其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将BMSCs和XACB复合培养,检测生物相容性;BIRC5慢病毒转染BMSCs,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BIRC5表达情况;采用Di R标记BIRC5转染的BMSCs,随后将BMSCs与XACB进行复
目的:探讨上肢有氧训练对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肺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骨科及康复科收治的胸段(T1-T12)脊髓损伤患者,共计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n=15例)和有氧训练组(n=15例),另选取正常人15例,纳入正常对照组。常规康复组和有氧训练组受检者在治疗前及康复治疗4周后分别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肺功能评定、膈肌功能评定、肺部感染率评定、
目的:研究芪斛楂颗粒不同部位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活性的影响,筛选有效部位;研究有效部位对脾虚模型大鼠胃肠功能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索;对芪斛楂颗粒的药效物质进行初步研究;建立多指标成分及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并对重金属及农药残留进行限度检测,提升芪斛楂颗粒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芪斛楂颗粒4个部位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筛选有效部位
目的:(1)比较HFp EF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本临床资料,从而探讨HFp EF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2)探讨CysC、NT-pro BNP、cTnT和UA在HFp EF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03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心内科及体检中心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272例,其中HFp EF患者162例(男性69例,女性93例),正常对照组110例(
目的:苹果酸酶2(Malic enzyme2,ME2)可以催化苹果酸转化产生CO2和丙酮酸,是糖酵解、葡萄糖生成和脂肪酸合成的必备条件,ME2在多种肿瘤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对肿瘤的增殖、凋亡和迁移产生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而ME2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作用目前仍然未知,本研究拟探索ME2在HCC中的表达水平,对HC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EMT过程的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对薇甘菊内酯结构的修饰,得到抑菌活性更好的化合物,为下一步开发薇甘菊内酯作为新型抗菌先导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柱层析法,富集薇甘菊内酯,为下一步实验提供充足的样品。(2)采用Heck等反应,针对薇甘菊内酯C-13末端烯基进行结构修饰,通过分离得到一系列薇甘菊内酯衍生物。(3)采用96孔板法测试测试薇甘菊内酯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和抑菌谱。结果:对薇甘菊内酯进行了富集,并对
目的:观察丰富环境联合重组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ɑ(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ɑ)基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半暗带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探讨二者联合作用的脑保护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Cerebral Ischemic and Reperfusion,CIR)组、重组腺病毒空载体(r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