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农耕文明,即使放在高度工业化、高速城市化和快速现代化的当下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功能。尤其是在多功能(包括文化、旅游、休闲、教育、生态保护等)性加速展现和强劲拓展的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下,在文化产业开发的国家战略中,强调农村文化传承与开发,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文化的存续与光大需要继承人和传承环境,而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中后期的农村工业化像台功率巨大的抽水机,已经把农业和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吸干殆尽,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城市化开始井喷,城市的收入和生活环境形成了一块功能更为强大的磁铁,进一步抽空了农村有生力量,形成了当今农村常住人口“空心化”、年龄结构老年化的萧条、衰败局面。这样的农村人口格局对农村文化传承有何影响?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农村文化传承与发掘,正是本文试图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借鉴经典理论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突出了文化要素在多功能农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奠定了论文的理论基础,为论文主题的研究搭建了分析框架;对农业和农村文化传承的起源、意义、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农村文化的起源和特质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述,再次证明和强调了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农村传统文化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维系农村社会、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的沾合剂、稳定器和加速器作用,同时为农村文化保护、传承与发掘提供了分析思路和切入点;结合农村文化及其传承特殊性,运用重庆酉阳县以及全国其他地方的实证材料,揭示了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文化凋零的现象,剖析了缘由,提出了农村人口“空心化”将使我国农村文化传承陷入困境、使农村文化进一步萧条和凋零的重大警示;论文以重庆市酉阳县六个村庄的驻点调查资料为基础,再一次揭示了“空心化”、老龄化背景下农村文化传承面临的主体流失,根基动摇和环境恶化的困境,更加生动地展示了农村文化惊人的萧条与凋零状况;其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遭遇的文化排挤与传承困惑不仅限于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曾经历过或者正在忍受如此痛楚,鉴于此,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欧盟和韩国等解决农村文化传承的做法和经验,希望对中国农村文化不、传承与发掘提供参考借鉴。在研究结论、观点和对策建议方面,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所造成的农村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的大量减少,以致出现农村人迹罕至、尤其是青壮年流失殆尽的冷清、荒凉和萧条景象;农村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其主体和受众基础,“空心化”带来的主体和受众“坍塌”,势必影响文化延续;与现代文化,尤其是城市文化相比,农村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脆弱性特质和易于边缘化倾向,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与农村传统文化衰败化的恶性循环;缺乏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的新农村文化没有生命力,脱离传统文化根基的农村文化产业开发没有效率和质量,或许会成为花架子,甚至庸俗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现代文明的承接必须在符合中国农民的文化特质和现行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上进行;以农村传统文化开发为基层,大力拓展和充分发掘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符合现代农业主流、契合中国农业现代化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论文结合酉阳县实际调研情况提出了发扬农村文化特色,创新农村文化、培养稳定传承人队伍、巩固传承平台、优化传承环境、强调社会合作等方案建议,并就酉阳县未来发展道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的创新之一是研究背景和视角,即基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严峻现实,未雨绸缪地提出了传承主体流失、传承受众“坍塌”、传承环境恶化背景下,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以继续的重大警示;之二是分析思路与深度上,对农村传统文化特质、“空心化”影响文化传承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剖析;之三是对重庆酉阳这类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农村传统文化品种丰富、特色鲜明和基础深厚的农区的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