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了解青少年篮球运动参与者膝关节疼痛相关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特点,讨论致伤因素,为科学合理化锻炼提供对策。研究方法:将75名13-16岁受试者(男性)分成3组,健康组(H)25人、损伤组(S)25人、对照组(O)25人,其中健康组与损伤组为篮球运动参与者,对照组为没有参与过篮球运动的普通学生。分别进行关节活动度测试、下肢峰值扭矩测试、闭眼单脚站立测试、下肢神经肌肉控制测试。研究结果:关节活动度测试中主动髋关节内旋(39.01±5.28 vs 42.36±5.10)和被动髋内旋(34.52±5.33vs 35.73±5.88)两项,损伤组比健康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峰值扭矩测试中等距测试MVC伸表现出健康组大于损伤组(p<0.05),MVC屈健康组大于对照组(p<0.01),同心距测试60°/s伸、60°/s屈健康组和损伤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同心距测试中240°/s伸健康组大于损伤组(p<0.05),240°/s屈健康组大于损伤组(p<0.01),偏心距测试中,60°/s伸健康组大于损伤组(p<0.05),60°/s屈健康组大于损伤组与对照组(p<0.05),240°/s伸和240°/s屈均健康组大于损伤组(p<0.05);闭眼单脚站立测试健康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神经肌肉控制测试健康组与损伤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经下肢离心力训练训练后,MVC伸(优势腿:165.2±4.8 vs155.2±4.1;非优势腿:158.2±3.8 vs 141.2±3.1)、MVC屈(优势腿:86.1±2.6 vs 76.1±2.5;非优势腿:79.4±2.3 vs 71.4±2.7)、同心距60°/s伸(优势腿:148.7±4.2 vs 143.7±4.3;非优势腿:139.3±3.3 vs 130.1±2.3)、同心距60°/s屈(优势腿:108.9±2.9 vs 100.3±2.2;非优势腿:99.1±2.5 vs 90.7±2.6)、偏心距60°/s屈(优势腿:136.3±4.2 vs 121.3±4.2;非优势腿:118.4±3.2 vs 105.4±2.2)具有显著性差异(0.01<p<0.05),且均表现为实验组>对照组。研究结论:1.13-16岁阶段篮球运动参与者膝关节疼痛与平衡能力及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无关,不是产生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而髋关节内旋与损伤有关,是膝关节疼痛时的主要表现。2.在完成落地等技术动作时出现的代偿性身体重心下移、患侧腿内屈等行为,因此此种情况可作为判断13-16岁阶段篮球运动参与者早期膝关节疼痛的参考指标。3.13-16岁阶段的青少年在从事篮球运动时需注意下肢柔韧性及稳定性的练习,尤其是大腿后群及内收肌群,功能性预防为前提进行体育锻炼。4.对于13-16岁少年篮球爱好者,以自身弹力带及自身体重为负荷的下肢离心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下肢肌力水平,在训练及运动后进行,可以有效降低造成膝关节损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