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诸如“民族风”、“赌博风”等一类新型表达共同构成的汉语“X风”词族逐渐流行于人们的生活中。但是,前人对其研究甚少,且存在一些研究盲点:或未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或没有定量的语料根据数据统计支撑论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含构式语法)角度出发,主张将“X风”视为新词语构式,欲将其置于兰盖克认知语法下的自主-依存模型中予以讨论。然而,由于该构式的特殊性,原自主-依存模型不能全面阐释其认知机制。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试图将概念转喻理论及构式压制理论与自主-依存模型加以整合,构建AD+模型以全面解释“X风”构式的生成机制;且通过互联网搜集到302条语料,建立封闭语料,以期结合该模型对其音节、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系统的论证。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在于:第一,用概念转喻理论及构式压制理论修补Langacker(1987,1991,2008)认知语法中自主-依存模型之不足,构建AD+模型,对“X风”构式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全面阐释。模型中还提出了一种新型压制方式——类词缀压制(Quasi-affix Coercion),丰富和发展了构式压制理论,将构式压制拓展至词汇以下的层面。如图0.1所示,“风”一词原本用作名词,为独立存在的自主结构,但随着新词语的不断发展,“风”逐渐显露出语法化倾向,演变成了一个类后缀“-风”,其语义也由原本具体的自然现象转变为(半)抽象意义的“风暴”、“风潮”、“风格”或“风气”,起到明示语义范畴的作用。其中,概念转喻为该意义演变过程的认知机制。由于类词缀的性质远不如名词稳定,原来的自主结构转变成了不能独立使用的依存结构,此时它激活了一个详述位,需要一个自主成分“X”填入其中,以进一步明示其语义。研究表明,在“X”与“-风”的组配过程中,前者会受到后者的压制,我们将此类压制称为“类词缀压制”(Quasi-affix Coercion),即前者在组配前无论为何句法成分,在进入该构式并经历后者的类词缀压制后,都会在组配后的复合结构中体现出名词的性质,同时语义方面会突显出其事体性。第二,首次从百度和谷歌收集302条“X风”语料,建立封闭语料库,结合AD+模型从音节、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层面系统分析该构式,并得出如下结论:在语音层面上,“双音节构式+‘风’”(即三音节构式)占主导地位,在302条语料中共计234条,占77.48%,突显了“X风”构式的主要音节表现形式,体现出原型性。这是因为现有词语最易直接和“-风”进行组配。在句法层面上,“X”有4种主要的句法表现形式,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S+V”型小句。其中,“X”为名词短语的语式最多,共174条,占57.62%,体现出原型性。当其他非名词词语与“风”进行组配时,会受到“类词缀压制”,迫使“X”进行临时的调变,并赋予其名词的性质。在语义层面上,可分为内部和外部语义特征。从内部来看,“X风”含三大构式义:(1)(某事件或行为动作的)流行;(2)(某事物所突显出的独有的)特点或风格;(3)(某区域或组织内的)风气。这主要由“风”的转喻义决定。从外部来看,“X风”构式经常和“掀起”、“刮起”等动词以及“一股”、“一阵”等量词搭配使用,这说明该构式中的“风”表达构式义(1)时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语法化,语义有所虚化,但其语法化并不彻底,还残留了一部分原始语义。在语用层面上,“X风”具有能产性、经济性、无主体性、评价性及新颖性等语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