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古典经济学推论出经济最终将走向趋同的美好预期之后,那些相信过大的经济差距必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区域科学家、经济学家、规划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理论预期和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反差,迫使或吸引学者对此进行解释、讨论、反思、批判和修正,经济增长趋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深化。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把区域经济体作为“孤岛”来处理,忽视了其间的关系。但是,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品贸易、要素流动、知识和技术扩散等因素使得这些系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决定了区域经济体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不仅依赖于本身基础和要素的投入也依赖于其它的区域增长的轨迹。本文通过空间自相关、马尔可夫链、空间马尔可夫链、空间回归等技术手段,较深入地研究了中国1952—2003年区域(省域)经济增长的自相关强度、自相关模式、动态空间模式、俱乐部趋同以及空间要素在经济增长趋同的作用。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其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把区域经济体作为“孤岛”来处理,忽视了其间的关系),并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研究归宿,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区域、数据来源、数据处理和部分研究方法,较详细介绍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和空间回归模型。第三章,首先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时间演变特征,并把这种趋同的空间分布格局加以可视化,探讨其空间特征。然后,以空间滞后量为条件构建了空间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研究了空间要素(空间外溢、空间自相关、区位)在区域经济俱乐部趋同过程中的作用。第四章,利用了Moran I系数计算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强度,利用Moran散点图把这种自相关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并利用Moran地图探究这种相关关系的空间模式。第五章,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定量化研究了空间要素在经济增长趋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