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山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汇地带,桦木林是该地区森林的重要构成成份,是亚高山、中山、低山地带森林演替的过渡性森林之一。对该地区桦木林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该地区桦木林种群生长、群落特征等状况,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交错地带的天然次生林植被及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与恢复重建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为植被的演替等宏观研究领域积累必要的基础资料。本文分别从植物群落学和植物种群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不同生境下10个桦木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种群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联结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桦木林10个样地中乔灌木树种共有67种,隶属21科37属。含有种数最多的科是蔷薇科(17种)、忍冬科(12种)、杨柳科(9种)、松科(6种)、含有种数最多的属是忍冬属(10种)、柳属(8种)。2.总体多样性指数DS、H’、HB、DMC呈同一规律,辽东栎-山杨-白桦林、箭竹-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的多样性指数值均比较高;乔木层多样性指数DS、H’、HB、DMC均呈同一变化,其值变化为群落4>8>6>2>5>1>10>7>9>3;灌木层多样性指数DS、H’、HB、DMC均呈同一变化,其值变化为群落4>8>6>2>5>1>10>7>9>2。3.通过桦木林群落相似系数、相异系数及聚类分析,样地Q2、Q3、Q4、Q5、Q8在66.6315处聚为一类,除Q8以外,均分布在莲花山地区;Q6、Q7在52.7221处聚为一类,其重要建群种同样也是白桦,而且都分布在兴隆山地区;Q9、Q10 62.4779处聚为一类,其分布地区均为连城。多样性聚类分析对不同地区比较敏感,而对具体的群落类型并不敏感。4.从整体结构来看,柳-糙皮桦林、桦叶荚蒾-白桦林、箭竹-红桦林、辽东栎-山杨-白桦林、白桦纯林、青杄-白桦林处于增长阶段;红桦纯林处于衰退阶段;箭竹-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糙皮桦纯林处于中间稳定阶段。白桦林均处于发育的前期或中期;糙皮桦林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而红桦林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和中后阶段,不同群落之间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