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绂心学思想探析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anti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中国学术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与分化:程朱理学复兴,继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由于理论缺乏创见而没有生气;乾嘉汉学继实学思潮之后开始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学术思潮的主流;而在明代盛极一时的王学,因负有清谈误国的骂名,遭到学术界史无前例的批判而走向衰落。李绂正是在这一学术大背景下产生的人物。他作为清朝的封疆大吏、历仕康雍乾三朝的元老,不但具有“光明俊伟”的人格,而且他以其辛勤不辍的耕耘与卓而不凡的学术成就,在清代王学的修正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李绂为学发生过三次转变,即由词章之学到陆王心学再到考据之学,同时因长年致力科举而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这些为学经历成为李绂心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而他的仕宦生涯又对其事功思想产生了催化作用,也决定了他心学思想的特点。李绂首先撰述了《陆子学谱》一书,这是继孙奇逢的《理学宗传》、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之后的学案体著作,此书使陆王心学的道统论最终完成。其次,他撰述了另一部著作——《朱子晚年全论》,将朱子晚年思想归于象山一派,从而使他的心学道统论进一步稳固。李绂的心学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对“命”的论述、对“心、性、理、气”的关系、“格物”的论述以及儒家本位的事功思想等。对于“命”的论述,体现了李绂具有辩证法色彩与积极进取精神而且最终又以儒者的“义”为归属的人生观;“心”是李绂的思想核心,他将程朱一派的“气”论拿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建立了以“心”为本体的本体论;他的格物论重视践履的精神,功夫论则主张“行先知后”;李绂的思想有明显的事功色彩,但是他批评纯粹的事功主义,建立了以儒学本位的事功观,表现了他的经世精神。李绂的心学思想有着自己的特色:他兼收并蓄,努力吸收了程朱理学与乾嘉汉学的学术概念及治学方法;他推崇陆九渊,以陆学纠正王学之偏,表现了注重践履而不尚空谈的特征;他主张做学问与做人的统一,用他高俊的品格为王学增添了亮色。当然,李绂的思想较之陆王心学的前辈也有缺失,比如启蒙精神的衰退、思辨色彩的减弱与学术性格模糊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李绂的心学思想由于吸收了程朱理学的诸多学术概念与精神,使朱陆之争基本缓和并逐渐消减;他重视考据学,并把陆王心学与考据学相结合,使陆王心学能够在考据学思潮对宋学的冲击之下继续得到发展;他对践履的重视、对王学空谈心性的纠正,也是深受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影响,并与晚清的经世思潮以及维新革命运动精神遥相呼应。总之,通过李绂的努力,陆王心学在那场大的学术总结与批判之后,又重新获得了蓬勃的生机与生存的空间。他是这一时期王学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以他的学问与人格为陆王心学的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其他文献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迅速。宁波作为港口城市,更是对外开放的重点城市。1987年,宁波成为计划单列市,地方财政直接与中央财政挂钩,财政收支管理独立于浙江省
加拿大的西部地方主义是加拿大史学的重要课题,对于它的研究已经具有悠久的学术历史和良好的理论基础.论文详细叙述国内外的关于西部地方主义研究的学术状况,并分析它们的观
在探讨西北地区的环境变迁时,有人往往用环境决定论来作为西北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西北地区曾经存在着秀美的山川。有很多证据表明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抑癌基因p53(p53)突变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IF-1α和p53在PTC组织中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少有的军人思想家.冯玉祥的思想反映了一个有着机十年军旅生涯的职业军人为实现救国救民理想而
春秋末期由孔子确立的儒家学说,在汉代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实际上已经成为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中不断发展的,而在儒学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