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末期由孔子确立的儒家学说,在汉代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实际上已经成为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中不断发展的,而在儒学与现实政治的结合过程中,汉元帝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汉元帝即位时,各种社会矛盾已十分尖锐,迫使统治者不得不改变前朝"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而采用"以柔治国"的儒家方略,以缓和社会矛盾;汉元帝本人十分尊崇儒家经学,受过良好的经学教育,具有深厚的经学功底,这些因素都促使元帝改变用人政策,而重用经学之士.汉元帝多途径、大量选用经学之士,使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队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经学之士进入了官吏队伍.这些大量涌入政界的经学之士竭力帮助汉元帝推行以经治国的方略:汉元帝在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运用经学对传统的工商业政策进行了改造,使中国古代具有经学特色的经济政策得以正式确立;汉元帝改变了宣帝时期"以刑名绳下"的法治思想,而主张"重德治、尚教化",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据以经义制定了温和、宽松的民族政策,使本来紧张的汉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汉元帝君臣还依据儒家经学的理论进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庙制改革,最终罢黜了郡国庙,确定了京师宗庙的迭毁之制,为中国古代的礼制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儒生们的鼓吹宣扬下,汉元帝时期阴阳灾异之说亦非常盛行,阴阳灾异之说与政治的结合,是元帝时期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王莽及东汉时期经学谶纬化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