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的巨大人口流动潮,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显著特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具有了相应的时代特征。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同时,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多,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城市人口拥挤、流动人口受到户籍歧视不能均等的享受流入地公共服务等社会融入问题,所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具有相应的时代背景,到底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劳动力的流动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利用2010-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问卷调查中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分析了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并选取了18个目标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数据对代表性城市进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量化评价,运用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不同城市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将“流动人口数量”、“流动人口预期收入”、“流动人口受教育年限”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作为替代指标引入托达罗流动人口模型中,分析了各因素对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本公共服务主因子与微观流动人口角度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深度探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选择流向某个城市,不仅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了享受该城市所提供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加入流动距离和户籍制度限制因素后,基本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依然稳健,劳动者的流动行为受到了个人特征、流入地特征、流动距离和户籍制度的共同影响。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弥补了以往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劳动力流动关系论证研究方面的不足,揭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期盼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