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负性化知觉偏差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uo1361315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部表情是传达情绪信息的重要载体,面部表情知觉能力与社交适应性紧密相关。通过读取对方的表情,我们可以了解其情绪、意图等信息,进而做出合适的社会反应。相反,面部表情知觉能力受损可能导致社会适应障碍。相关研究提示不同人群身上存在一致的面部表情知觉的负性化偏向,具体表现为对中性表情的负性识别与对合成(Morph)表情的偏负性判断等。然而,迄今对面部表情知觉的研究通常采用的是表情识别任务或者表情区别任务,并以正确率或反应时来反映对面部表情的知觉。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可能存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使其结果难以精确反映人们对不同情绪面部表情知觉的偏向特点。因此,本研究采用心理物理法的实验逻辑,系统地探讨了正常人群对悲伤、愤怒、恐惧、高兴四种基本面部表情在不同情境下的知觉偏差。实验1聚焦于对单张呈现的面部表情的知觉加工,实验2考察了对多张同时呈现的面部表情的平均知觉,实验3加入时间因素探讨了面部表情知觉随时间的变化模式。结果发现:  (1)被试会显著高估负性表情(悲伤、愤怒、恐惧)的情绪强度,表现出负性化的知觉偏差,但是对正性表情(高兴)的知觉相对准确,未表现出知觉上的偏差。  (2)对负性表情的负性化知觉偏差同时存在于面部表情单张呈现和多张同时呈现的任务中。  (3)间隔时间的拉长降低了对负性表情知觉的负性化加工偏差,但对正性表情的知觉没有影响。
其他文献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拥有残疾人人口数量高达八千多万。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问题始终为社会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就公众对残疾人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修改了序列法定向遗忘实验设计,并对定向遗忘效应的影响因素和定向遗忘的理论解释做了相关综述,目的在于探讨序列法定向遗忘实验范式中序列二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