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上市公司开始逐渐尝试运用可转债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这标志着可转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的广泛重视,但是也出现了一种盲目跟风的现象。显然,上市公司是否都适合选择可转债这一再融资方式,以及如何利用可转债融资,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可转债的定义特征、基本理论入手,结合财务比较分析,说明了可转债融资较其他融资方式的优势,并通过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和国内外企业融资结构的介绍,说明可转债融资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重要途径,以及发展可转债市场的一些其他重要意义。对国外可转债市场发展历程和市场规模的了解,使我们获取了宝贵的经验;对比国内可转债市场的发展进程和政策背景,使我们知道要发展和完善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四个体系。然后,文章分析了影响可转债融资决策的各种宏微观因素,以及可转债融资成功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融资成本决定了融资行为的成败,是融资决策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接着,通过对融资成本的解析,分析其构成和决定因素——发行条件和未来股价,并深入论证了可转债发行条款设计对融资成本影响的重要性。本文的核心是从可转债条款的债性和股性分析入手,借助可转债的定价模型,以投资价值衡量融资成本的高低,提出对条款设计的技术建议。最后,文章归纳了目前可转债市场上的问题和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