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情感表达方面(悲伤)的特点,以及概念迁移是否存在。受试者为河北省某高校大三年级60名英语专业学生,观看一段无声电影后,30名受试者用英文描述故事情节尤其是人物情感,另外30名受试者用汉语进行描述。根据Martin和Rose对情感的描述,并运用BFSU Qualitative Coder编码工具,将两组语料的情感表达分成品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注情感三类进行编码与讨论。通过对比中英两组语料,笔者发现:受试者在三类情感表达中均有可能受到了母语的干扰;另外,在过程情感和评注情感叙事中,发生了概念迁移。在过程情感中,受试者在表达悲伤情感时对heart的过度使用说明他们依然依赖母语中“悲伤”的概念隐喻来表达目标语;而在评注情感中,虽然受试者在语言表达层面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但中英两组语料中评注情感都较少。这一事实也说明受试者没有习得目标语对评注情感的表达习惯,而是依赖母语思维进行表达,尽管在输出时成功的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概念迁移的发生,同时也为区分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提供了依据。此外,笔者还发现;在品质情感中,受试者使用的英文词汇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受试者经常采取使用上义词来代替具体词汇的策略。针对上述结果,笔者就今后的英语教与学提出两点建议:一,加强有关情感表达的输入;二,关注中英两种语言情感认知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