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酞菁的合成与薄膜生长及电滞特性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酞菁的分子结构高度对称,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独特的光电性能。其薄膜容易吸附氧,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离氧空位堆积逐渐形成导电通路,表现出独特的电滞特性,有望用作忆阻器。本文测试了铁酞菁(FePc)薄膜电子器件的电滞行为,探索铁酞菁用作忆阻器的可能性。通俗来说,晶体的晶体学质量对器件的性能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薄膜电子器件的最优化,本论文从原料合成、薄膜生长条件、器件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及讨论。(1)通过引入铁粉、引入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烷基-7-烯、调节原料比例及浓度三种方式成功合成了铁酞菁,并通过多晶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及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样品进行表征。分析了样品的物相、分子结构以及微观形貌。通过对三组样品的横向对比分析,找到了能够合成高纯度、高产率以及高结晶度的铁酞菁的绿色合成法:仅需要将FeCl2·4H2O与1,2-二甲基苯按照1:8的比例(2 mmol:16 mmol)混合后以乙醇为溶剂通过溶剂热合成法在190℃条件下恒温加热8 h,利用乙醇、去离子水反复过滤得到铁酞菁,制备方法简单高效。(2)采用有机蒸发将制备所得的铁酞菁样品蒸镀成薄膜,利用膜厚仪测试铁酞菁的升华温度为380℃,利用台阶仪测试膜厚,确定铁酞菁薄膜的生长温度为400℃,生长时间为2 h。通过原位加热实验,发现室温生长的铁酞菁薄膜微观形貌为球形,受热后变为长条形,铁酞菁薄膜在原位加热以及退火后没有出现相转变,原位加热样品的紫外吸收峰没有发生偏移。(3)利用磁控溅射溅射金属电极,设计六种器件结构:Al/FePc/Al,Co/FePc/Co,Al/FePc/Co,Co/FePc/Al,ITO/FePc/Co 以及 ITO/FePc/Al。对上述六种结构进行循环I-V曲线测试,分析其电滞行为。结果发现Al/FePc/Al器件的循环I-V曲线与铁电存储器的电滞回线极为相似。相对于酞菁内部中心金属原子(铁)的贡献而言,器件金属电极以及内部的电离氧空位都有参与滞后行为。器件的电滞行为会受到施加电压的影响,当电压小于10 V时,器件拥有类似于铁电存储器的电滞回线;当电压大于10V时,器件的循环I-V曲线失去对称性,并且仅在正电压区间内出现明显的电滞行为。Co/FePc/Co器件的循环I-V曲线呈现“8”字形,在施加50 V电压时,在第一象限内的I-V曲线出现高低阻态。Al/FePc/Co,Co/FePc/Al器件同时出现了 Al/FePc/Al,Co/FePc/Co两种器件的电滞行为,说明电极影响器件电滞行为。(4)ITO/FePc/Co器件在测试电压为5 V时出现了阻变行为,但是循环曲线不稳定,该器件的测试结果说明铁酞菁有望用作忆阻器件的中间层。ITO/FePc/Al器件出现忆阻行为,其循环I-V曲线的形状符合互补型阻变开关的特点,器件的开启与关闭可在同一极性下实现,属于单极型。器件内部的电离氧空位参与导电通路的形成,忆阻行为与电离氧空位以及Al电极相关。
其他文献
不锈钢产能的持续增加,势必带动不锈钢冶炼用镍、铬等原料需求的增长,如何解决后续原料供应问题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我国镍、铬资源均比较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同时不锈钢废钢资源也极为有限,因此,如何解决今后高速增长的不锈钢生产原料的保供和供应,将是今后国内不锈钢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得益于不锈钢冶炼设备的不断多样化和冶炼工艺的持续进步,各种含镍、含铬矿物原料均可以尝试作为冶炼不锈钢的原材料,因此,不锈钢
在合金凝固过程中,由于外加温度梯度的存在,必然会形成一个与凝固区间相对应的液固两相共存的区域,称之为糊状区。糊状区是合金凝固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个凝固区间,已有的研究表明糊状区内凝固组织的形成和演化将影响到后续凝固组织的形态、尺寸、成分分布、析出相等特征,进而影响到材料的最终性能。强磁场作为一种非接触可控的高能物理场,能有效控制合金凝固过程中的熔体流动和溶质迁移及再分配。因此,本文以Al-18at%
机械活化因可以通过提供一种灵活的机械力来改变矿物的物化性质,而备受矿冶工作者的关注。相关学者在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辉钼矿等硫化矿机械活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于黄铁矿机械化学活化和毒砂机械活化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以黄铁矿和毒砂纯矿物为实验原料,行星式球磨机作为活化设备,分别进行机械活化,对活化后矿物的物化性质及溶解性分别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黄铁矿机械活化实验结果表明,
生活垃圾成分复杂,经气化催化改质制得的合成气中往往会含有一定量的硫化氢等污染物,严重制约了合成气的进一步应用。高效脱除合成气中H2S,对于促进生活垃圾气化催化改质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拓展垃圾气化应用途径,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基于此,本论文制备了不同类型的脱硫剂,并将其用于催化脱除H2S的基础研究,明确了合理脱硫剂有效组元及合理配比,获得如下结论:(1)以A型分子筛作为载体,ZnO为活性组分,CuO为
研究表明,交流磁场处理熔体影响其形核过程,从而调控凝固行为,改善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有关熔体研究的结果也表明,熔体的形核过程受熔体内部的短程有序结构影响,由于合金熔体大多处于高温状态,对其微观结构进行直接地观察与检测十分困难,然而很好地检测合金熔体内部的短程有序结构变化,才能够从本质和机理上理解熔体的形核过程。与熔体结构密切相关的热电势能够表征熔体内部的结构变化,揭示形核过程。解析交流磁场影响铅锡
近年来,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国家也因此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一切所形成的压力很大一部分都落在生产型企业身上。诸如炭黑、水泥、垃圾焚烧等行业需要为高温烟气的处理承担高额成本。由于现有的过滤材料最高工作温度只有200℃左右,因此企业在高温烟尘过滤先必须先进行降温处理,这就提升了生产的成本。尤其以烟尘处理常用的SCR脱硝工艺为例,由于过滤材料耐温性的不足,导致企业必须以牺牲脱硝催化剂使用
热轧无缝钢管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船舶等多个领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钢铁材料。在热轧无缝钢管传统的生产过程中,管坯成形需要经历加热、高温穿孔、高温轧制、定径等工序。受几何形状制约,热轧无缝钢管并不能像其他类型钢材一样通过控制轧制来细化奥氏体晶粒,导致冷却后的相变组织过于粗大,严重恶化钢管的力学性能。目前细化室温组织的手段只有快速冷却技术及在线常化,但靠这两种方法钢管组织细化的能力有限。因此本课
无磁不锈钢因其具备良好的耐蚀性、无磁性、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在工业上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多个领域。随着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对钢铁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无磁不锈钢已经不能满足现今使用需求,研发性能更加优异的无磁不锈钢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自主研制的2115-3无磁不锈钢(简称15-3实验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热变形行为、板材热轧实验、热轧板固溶和时效处理等实验研究,探索出了经过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后
作为使用最广泛的聚烯烃之一,聚丙烯(PP)材料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家电、食品包装、汽车和建筑材料等诸多领域。然而,PP的极限氧指数(LOI)仅有17-18%,属于易燃材料且在燃烧过程中大量释放有毒烟气,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限制了该类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因此,对PP进行阻燃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可聚合的固体笼状双环磷酸酯阻燃剂,具有热稳定好、热释放速率低、使用加工
低合金耐磨钢板因其合金含量低、韧塑性良好、可折弯和焊接成型及具有优异的耐磨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水泥机械和冶金机械等装备制造。通常情况下,低合金耐磨钢的耐磨性与硬度密切相关,即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但硬度的增加,会恶化材料的机加工性能、成型性和焊接性能。本文在低合金耐磨钢合金成分的基础上加入一定量的Ti、Mn元素,通过在马氏体基体上引入超硬TiC粒子和亚稳奥氏体,实现了在硬度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