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骨肉瘤大剂量化疗方案后重度骨髓抑制发生、持续及恢复时间,分析并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案,为大剂量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的综合防治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了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本中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肿瘤科)收治并规范接受大剂量化疗方案治疗的17例患者,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均经过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骨肉瘤。化疗方案为顺铂(DDP)、阿霉素(ADM)及异环磷酰胺(IFO)。化疗药物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并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营养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做适当调整。化疗后早期足量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因子(rhG-CSF)等药物防治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及时监测和记录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重度以上骨髓抑制(Ⅲ/Ⅳ度)的时间、持续时间及恢复时间等相关数据,骨髓抑制持续时间定义为患者白细胞(WBC)低于2.0×109/L所持续的时间,恢复时间为WBC降至最低值到恢复正三常范围所用的时间。对所选取患者术前1-2次化疗及术后2次化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其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等)和治疗因素(如化疗次数、化疗后体温情况、手术与否、等等)进行列表统计,对上述观测时间进行医学参考值范围估计,并对可能影响时间长短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本中心接受DDP+ADM+IFO大剂量化疗的17例骨肉瘤患者,共计63轮化疗中,60轮次(95.2%)出现Ⅲ/Ⅳ骨髓抑制,给药结束后WBC经过5.08±2.18天降至最低,减低持续3.28±3.07天,经过4.06±3.96天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NEU)经过6.16±1.84天降至最低,血小板(PLT)经过6.94±2.47天降至最低。WBC降至最低时间与DDP给药剂量呈负相关性。单因素分析中,WBC减低持续时间与性别、体重指数(BMI)分级及化疗后是否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有关,男性较女性持续时间短;超重患者较正常体重、低体重患者持续时间短;发生FN的患者化疗后WBC减低的持续时间及恢复时间会延长。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中发现,性别及化疗后体温情况是影响化疗后骨髓抑制持续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发现WBC降至最低所用时间不受性别、年龄、BMI分级、手术与否因素的影响;WBC降低持续时间不受年龄、手术与否、化疗次数因素的影响;NEU、PLT降至最低的时间不受性别、年龄、BMI分级、手术与否、化疗次数因素的影响。经过本中心综合防治措施,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无一例死亡,骨髓抑制全部逆转。结论:1.本中心骨肉瘤大剂量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的发生较为常见。2.本中心使用该化疗方案治疗骨肉瘤后,WBC先降至最低,NEU次之,PLT降至最低最晚发生。3.性别、化疗后是否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是影响化疗后骨髓抑制持续时间的危险因素。年龄、手术与否及化疗次数对于化疗后骨髓抑制出现、持续及恢复时间无明显影响。4.集落刺激因子的早期足量应用可有效防治大剂量化疗后的重度骨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