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既往研究提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可能与卵巢上皮性肿瘤(EOC),尤其是卵巢透明细胞癌(CCC)及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EAC)密切相关。我们称由EM恶变而来的卵巢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肿瘤(EAOC)。研究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中EAOC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方法:按以下标准收集资料:(1)、200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排除部分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患者;(3)、术后常规病理诊断为CCC及EAC。共收集病例124例,除去临床资料不全病例15例,对余下10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病例,将CCC及EAC分别根据是否为EAOC分为两组。A组(CCC-EM组):由EM恶变而来的CCC,共12例;B组(CCC-NEM且):未发现EM恶变证据的CCC,共15例;C组(EAC-EM组):由EM恶变而来的EAC,共19例;D组(EAC-NEM组):未发现EM恶变证据的EAC,共63例。分析比较A组与B组、C组与D组对CCC及EAC的年龄、月经婚育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手术情况、病理结果、化疗及预后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CCC中,EAOC占44.4%,CCC-EM组平均年龄51.17岁,较CCC-NEM组58.8岁年轻7岁,p<0.05,前者的痛经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分别为54.5%和23.1%。两组均主要表现为血清CA-125水平的升高和彩超发现囊实性包块,比较无明显差异。与CCC-NEM相比,CCC-EM一般发现较早,手术病理分期多为早期(FIGO I期和Ⅱ期)(91.7%,53.3%,p<0.05),并且多局限于单侧,以左侧为著(50.0%,33.3%,p>0.05)。CCC-EM组与CCC-NEM组肿瘤直径分别为14.42cm和9.84cm, p<0.05。EM组患者的5年存活率比NEM组高,分别为50.0%和25.0%,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EAC中EAOC的发生率低于CCC,为22.7%。EAC-EM组平均年龄50.6岁,比EAC-NEM组的53.8岁年轻3岁,p>0.05,前者的痛经发生率明显亦高于后者,分别为52.6%和25.4%。EAC的血清CA-125水平较CCC高,EACEM组主要表现为低梯度的升高(35-200U/ml)(52.9%,23.7%),而EAC-NEM组为高梯度的升高为主(46.4%,17.7%)。两组彩超表现相似,均以发现囊实性包块为主。EAC-EM一般发现也较早,手术病理分期多为早期(73.7%,31.7%,p<0.05)。EAC-EM具有明显的左侧倾向性,左侧发病率为57.9%,而EAC-NEM为25.4%,p<0.05。两组肿瘤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EM组与NEM组分别为8.8cm和10.9cm。EAC-EM在组织分化程度上高于EAC-NEM(高分化27.8%,6.7%,p<0.05)。EM组与NEM组5年存活率分别为66.7%和57.1%,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治疗主要以手术加化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AOC患者较年龄,常合并有痛经,发现时多为早期,组织分化程度较好,与原发性EOC患者比较临床病理特征上有差别,但治疗上无明显差异,是否改变治疗方法有待下一步研究,目前应高度重视早期发现EM恶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