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慈悲》中的伦理选择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h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黑人女作家之一。《慈悲》是她的第九部小说,也是她的最新力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运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描绘出了在十七世纪,白人、黑人以及印第安人等各色人种在初期美洲殖民地艰辛的生存状况,因而做出了相应不同的伦理选择。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为切入点,对《慈悲》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所做出的伦理选择进行深入探究与挖掘。  本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托妮·莫里森和文学伦理学理论。首先,简要介绍了托妮·莫里森的最新小说《慈悲》,并且概述了莫里森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次,扼要概述了国内外对小说《慈悲》的学术研究成果及现状。最后,主要概述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状况,并且强调运用该研究方法研究《慈悲》的可行性和意义性。  第二部分由四章组成,分别是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一章着重分析《慈悲》中黑人母亲“阿闵玛”做出“卖女为奴”伦理选择,在美国奴隶制形成的初期,那个伦理失衡、道德丧失的时代,沿着黑人母亲“卖女为奴”的伦理主线,剖析她的内心世界,追究其弃女的内在原因,使读者更好的明白她对女儿那份让人难以理解的深厚母爱。第二章主要讨论白人奴隶主雅各布在做出一系列伦理选择之后,在伦理尽失的时代,他的农场似乎成为了最后的“伊甸园”,不同肤色的人种共同生活其中,彰显了雅各布的伦理人性和慈悲。第三章围绕雅各布妻子丽贝卡的伦理选择,四个不同肤色的女人,在伦理混乱的奴隶制时代,丽贝卡和其他女性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姐妹情谊。第四章论述了缺少母爱的女主角弗罗伦斯如何在伦理意识的驱动下书写自己的伦理经验,最终找到了自我伦理身份,从而做出了她的伦理选择,一方面,她理解并且原谅了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她放弃了对黑人铁匠的痴缠,成为了一个内心自由并且独立的奴隶。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论。结论部分总结了该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结构《慈悲》中不同主要人物的“伦理选择”,详细剖析做出相应“伦理选择”的伦理原因和所造成的伦理结果,进一步挖掘蕴含与该作品之中的伦理特征,以及对于当代社会产生的深远意义和广泛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自诞生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为大学英语听说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当代政治话语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与习近平主席改变中国官方话语表述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集中地向世界阐述了未来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发展方向的思想理念以及发展方式,权威客观地总结了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讲话,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因此,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英译本作为分析文本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
学位
作为欧亚裔先驱作家之一的水仙花,在她的唯一一部成卷作品《春香夫人》中,她重新定义了女性的身份认同,尤其是华裔女性的身份认同。这本书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这本书引起
本文以英文心理学教科书为语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多模态和语类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并由此展现心理学教材的语篇特征。本研究旨在说明:教材的多模态特征是由语类
《支流人》是凯特·肖邦于1894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用简单凝练的文风,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克里奥尔风情画卷。小说集主要讲述的是生活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藤河
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作和翻译并举的作家兼译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林语堂等,他们为西方先进思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