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域下文学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基于林语堂的个案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oyan03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作和翻译并举的作家兼译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林语堂等,他们为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对这一时期作家兼译家翻译和创作轨迹的探寻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作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双语作家、文学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林语堂兼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和翻译,加之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和多年旅居欧美的生活经历,笔者认为研究林语堂的艾学翻译和创作的关系对研究作家兼译家的个人文学活动是极具代表性的。   本论文旨在探索作家兼译家的文学翻译和创作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林语堂的个案研究,以文学翻译和创作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分类统计和分析,试图理清林语堂作品中的翻译、自译、编译、与创作融合的独特现象。探寻互文要素如历史文化背景、个人意识形态,诗学特点和生活经历如何在作家兼译家的文学作品及翻译作品里体现,以及文学翻译和创作如何互动。   研究发现林语堂运用了重写、引用、改编和粘贴等互文手法巧妙地将翻译和创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他的许多作品自己创作自己翻译,还有很多作品作中有译,译中有作,将不同文字,不同语言,不同历史时代的书写,相互交织穿插,共同呈现·在他的英文创作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中文古籍翻译、改写或编译而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通过创作和翻译并举的方式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哲学,习俗和民众的生活,向中国展示了西方的文艺理论等,为促进世界文化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通过研究林语堂著译作品中的互文要素笔者发现林语堂的文学创作和翻译表现出相同的主题选择,一致的行文风格和共同的书写目的,这种互动关系具体体现在:文学翻译在人物和情节的构造以及女性观的形成方面对其文学创作有所启发,文学创作在译本选择和翻译标准及句译方面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作用。   通过研究林语堂的个案,期望能抛砖引玉,有益于作家兼译家的译作与创作之间关系的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推进及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或即将进入国际市场。企业外宣资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得体的企业外宣资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自诞生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为大学英语听说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当代政治话语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与习近平主席改变中国官方话语表述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集中地向世界阐述了未来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发展方向的思想理念以及发展方式,权威客观地总结了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讲话,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因此,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英译本作为分析文本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
学位
作为欧亚裔先驱作家之一的水仙花,在她的唯一一部成卷作品《春香夫人》中,她重新定义了女性的身份认同,尤其是华裔女性的身份认同。这本书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这本书引起
本文以英文心理学教科书为语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多模态和语类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并由此展现心理学教材的语篇特征。本研究旨在说明:教材的多模态特征是由语类
《支流人》是凯特·肖邦于1894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用简单凝练的文风,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克里奥尔风情画卷。小说集主要讲述的是生活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