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的特征及趋势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yan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各界的研究者对建筑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建筑教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等建筑教育领域中,学院之外的校外建筑教育一直存在发展,其中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是目前校外建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最早期的师徒制到布扎时期的图房,再到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学学生学习建筑学科知识。
  论文通过对目前国内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的大量调研、亲身实践经验积累,在国内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试图解释、剖析其背后发展运营机制,研究其课程组成、教学目的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论述其对当前建筑教育事业的具体补充作用,并将学生对于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的反馈归纳总结,得出高等建筑教育可以采取的一些促进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更好发挥其补充作用的具体措施结论。
  本文采用分析比较法、归纳与演绎法、定性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文献研究法,获取目前国内盛行的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现象的基本数据,分析和确定国内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主要类别和特征,并借助对比研究,结合具体措施,探讨合理的、有效的推动方法。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1章阐述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界定研究对象和内容,提出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的研究框架,并对基础性的相关概念、文献做了论述。
  第2章是对研究方法的构建,主要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分析当代高等建筑教育的主要系统、类型,通过一系列研究引发出本文的写作目的。
  第3章详细介绍了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现状,通过主要类别、演变脉络、典型代表三方面的详细研究,为后续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第4章分析论述中国当代高等建筑教育与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的主要特征。
  第5章为归纳总结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的发展趋势。
  结语章节对全文的观点进行梳理拾掇,并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话题。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学科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变化过程中,高等建筑教育持续不断的改革完善,相应地,高等建筑教育校外培训也经历了转型发展演变,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学科教育丰富多元的图景。
其他文献
科学的种子早就播下    自1915年起,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向封建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从此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到1936年艰苦的斗争条件下,从来没有忘记发展科学技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红军本身就是宣传队,所到之处
期刊
作为仅成立不到两年时间的新部门,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办公室(简称重大办)仅10个人的规模,相对于其承担的工作量来说并不算多。而且,这10人中有6位还是女同志。  而正是这一新成立不久的部门,承担了牵头北京市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制“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年度折子工程和開展督查、促进在京中央企业与首都科技创新资源融合等重要科技管理职能。一年多来,重大办创建了地方对接国家重大专项的新机制,探索促进科技转化
期刊
即使工业发展、城市扩张对土地需求巨大,世界城市也依然保留着广阔的农业空间,在强化生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融入城市系统是世界城市农业持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城市农业在技术、经济、生态方面的影响比乡村农业更大的关键原因。    国务院参事、亚洲低碳经济促进会会长牛文元指出:“世界城市”具有创新、促进、引导世界维持城市财富递增、生态平衡、追寻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期刊
随着合肥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张,许多老工业厂区已经逐渐位于中心城区的位置,它们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而合肥市的政府部门对工业遗产缺乏重视,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比较落后。因此,在近些年,合肥市老城区的大量旧工业建筑被拆除。为了保护好合肥市的工业遗产,唤醒公众的时代记忆,传承城市的工业文明,很有必要对合肥旧工业厂房的改造策略进行研究。
  首先,基于对合肥市区旧工业建筑存在状态的大概了解,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确定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随着人口生育率不断降低及人均寿命持续增长,我国人口结构中老龄人口比例也持续增高,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需求是亟待重视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菜市场作为一个老年客户比例较高的商业场所,对于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性活动并自发产生社交行为是自然的、高效且有吸引力的,因此本文选择老年人活动较多的菜市场为空间载体,研究老年人自发性社交空间的设计策略。期望能够为扩大老年群体日常生活交际圈,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以及老年人社交空间探索提出建议。
  本文主要针对南京地区菜市场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是我国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中具有突出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在2013年正式成为我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各建筑保存状态良好,主要作为办公建筑供各院系使用,至今仍处于使用状态。但随着使用年代的增加,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与老化,例如外墙劣化、围护结构保温性能降低、基础设施老化等,并由此带来建筑
近年来乡村振兴的政策以及人们对田园山水的渴望使乡村建设空前发展,乡村亲子游也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家庭主要的出游选择,但仿照城市、快速、单一、过度的开发模式使乡村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受到强烈冲击,不仅外来访客感受不到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当地居民的真实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乡村公共活力不足。
  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乡村的大部分为儿童与老人,儿童是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是促进邻里交流、促进良好人居关系形成的纽带。乡村建设缺乏公共活力的关键是没有解决以谁为本的问题,大多以吸引游客为目的,没有考虑乡村当地
随着社会对传统街巷保护的日益重视,大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传统街巷已得到有效保护。但传统街巷分布较广,数量众多,其价值评估标准模糊以及保护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街巷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正确判断传统街巷的内在价值,切实做好传统街巷类型划分,是湘中地区传统街巷保护的关键所在,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本文以湘中地区传统街巷空间为研究对象,围绕传统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进行论述。全文
本文选题是由2019年11月16~17日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举办的“刘敦桢、柳士英与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国际论坛”延伸而来,柳士英是近代建筑学家、教育家、规划学家,还是笔者硕士就读院校——湖南大学曾经的副校长、土木系系主任、教授和建筑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因此,开展对柳士英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近代首批留日建筑师群体的行为活动与思想演变,而且对于湖南大学师生群体来说,有着非比寻常、不可替代的纪念意义。
  既有文献分析表明,关于柳士英的研究,以其建筑领域为主、个人生平为辅,教育与规划领域则
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如同流水一涌而进,我们在不停歇的学习中适应全球化,在不断建设中跟上城市化,在技术更新中追上现代化,急于缩小我国与世界的差距。此时,差距已经缩小,我们可以且需要停下脚步去反观自身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中可以与我们共同进步的文化,保留传统中于我们而言不可缺失的部分。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起源,也是我国人居环境的原始形态,对于我们传承与学习传统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重视,传统村落名录中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