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有潜在或直接的致命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中90%是由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随着社会老龄化、饮食习惯、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但现有治疗手段有限,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缓解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有效药物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 目的:本研究从临床实际问题入手,运用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稳心颗粒有效性、安全性。结合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考察对其对心梗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并利用ELISA、RT-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系统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BI、CBM、CNKI、VIP和WangFang数据库,收集从建库到2015年12月所有关于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文献。质量评价参照Jadad评分标准,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5.3软件。在动物实验部分,本研究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手术造成心梗模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术后24h,LDH、CK、CK-MB等急性心肌损伤指标的变化,评价模型稳定性;以地尔硫卓为阳性对照药,取术后给药28天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检测NT-proBNP;在心梗后28天对大鼠进行动物心脏超声评价,检测心功能的改变;应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监测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律失常情况;取心脏并对其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对心脏病理形态变化进行观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stim1、orai1、SERCA2相关mRNA、蛋白进行检测。 结果: 1.最终纳入12篇RCT文献,研究方法学质量均不高。结果显示:在常规胺碘酮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在治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纳入评价的文献质量较低,仍需要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更可靠证据。 2.结扎大鼠进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1天,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以及心肌NBT染色检测,结果提示大鼠出现典型6个病理性q波,急性心肌损伤心肌酶学指标上升,缺血区显著,模型复制成功; 3.对大鼠进行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术后第28d进行心功能检查,发现稳心颗粒能够显著改善大鼠因心梗引发的心功能的降低; 4.取大鼠28d心肌,进行病理学和免疫学染色,发现稳心颗粒组大鼠能够明显减轻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5.取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进行RT-PCR,对stim1、orai1进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提示稳心颗粒促进两者表达; 6.取大鼠28天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应用western blot手段,对stim1、orai1和SERCA2表达检测发现稳心颗粒对心梗大鼠肌浆网钙通道相关蛋白表达有一定影响。 结论:稳心颗粒可通过调节肌浆网上STIM1/Orai1复合体,调节细胞内钙浓度,从而改善心梗后大鼠心功能,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发挥“调律补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