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人类活动对西部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来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u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已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186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1990s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新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增暖大部分可以归因于人类活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深入进行,我国东部大量的人类活动(尤其是排放的CO2)对我国西部的气候环境到底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急需我们解答的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CO2加倍后,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到底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如温度、降水、大气环流等。取得以下初步认识:   1)利用我国160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和同期NEC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气候变化的一些特征。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一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70年代以来,增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增温水平;1951~2003年的增温速率东部为0.24℃/10a,西部0.18℃/10a,东部比西部增暖趋势高0.06℃/10a。我国东、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且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年、季平均气温变化关系也很密切,说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气温主要受大的气候背景(如全球变暖等)影响而变化的,但东部年平均和季平均气温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又说明气温变化还受到局地条件的影响.比如1980s我国开始的工业化发展改变了当地的气候状况等。自1980s以后,我国西部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著,而华北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减少,南方洪涝灾害也比较多。主要原因大气环流最近50年发生了变化,我国西部、华北地区的平均降水的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一致。   2)利用CCM3模拟了我国东部地区CO2加倍,模式运行10年,我国的气候变化是:我国东部地区的气温增加速率超过了西部,其中东北、华北地区增温达0.1℃/10a,我国西北地区的增温响应大于西南地区;降水则是我国西部明显增加,新疆南部、东部和河西走廊地区增加最大,而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湿度场变化是我国东北、华北地区为负值区,新疆地区为正值区;风场变化在我国东部明显是一个反气旋式距平风场。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东部的人类活动可以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产生了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SCSMEX科学试验资料以及高分辨率TBB资料等,通过理论分析及动力诊断等方法,围绕“东亚热带一副热带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热力强迫的关系”这一主题
基于TOA(time of arrival)方法的闪电VHF(very high frequency)辐射源定位系统由多个VHF辐射观测站组成,根据辐射脉冲到达测站的时间,应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辐射源随时间变
学位
本文主要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青藏高原地表感热这两个重要系统的自身变化及相互影响。首先根据过程透雨的标准,描述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过程,并讨论了其基本气候特征
本文详细介绍了3.5维变分(3.5DVar)雷达同化技术和物理初始化方案(PI),并应用该技术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资料。 3.5DVar是变分同化技术的扩展,使用了连续的
2005年至2014年,农垦产品出口业务不断发展,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0年出口商品额翻两番。近年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农垦产品出口面临较大困难,2015年起量额出现下降,但出口区域格局基本稳定。  一、全国农垦出口总体情况  (一)农垦产品出口首次出现“三降”局面  农垦出口总额大幅下降。2015年农垦出口商品总额822.61亿元,比上年减少122.23亿元,减少了12
森林小气候的研究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森林环境效益的基础,森林小气候资料作为基础资料为森林生态学的各项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因此对森林小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