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已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186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1990s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新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增暖大部分可以归因于人类活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深入进行,我国东部大量的人类活动(尤其是排放的CO2)对我国西部的气候环境到底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急需我们解答的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CO2加倍后,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到底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如温度、降水、大气环流等。取得以下初步认识:
1)利用我国160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和同期NEC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气候变化的一些特征。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一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70年代以来,增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增温水平;1951~2003年的增温速率东部为0.24℃/10a,西部0.18℃/10a,东部比西部增暖趋势高0.06℃/10a。我国东、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且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年、季平均气温变化关系也很密切,说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气温主要受大的气候背景(如全球变暖等)影响而变化的,但东部年平均和季平均气温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又说明气温变化还受到局地条件的影响.比如1980s我国开始的工业化发展改变了当地的气候状况等。自1980s以后,我国西部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著,而华北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减少,南方洪涝灾害也比较多。主要原因大气环流最近50年发生了变化,我国西部、华北地区的平均降水的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一致。
2)利用CCM3模拟了我国东部地区CO2加倍,模式运行10年,我国的气候变化是:我国东部地区的气温增加速率超过了西部,其中东北、华北地区增温达0.1℃/10a,我国西北地区的增温响应大于西南地区;降水则是我国西部明显增加,新疆南部、东部和河西走廊地区增加最大,而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湿度场变化是我国东北、华北地区为负值区,新疆地区为正值区;风场变化在我国东部明显是一个反气旋式距平风场。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东部的人类活动可以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