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VHF辐射源定位系统误差分析及辐射观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e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TOA(time of arrival)方法的闪电VHF(very high frequency)辐射源定位系统由多个VHF辐射观测站组成,根据辐射脉冲到达测站的时间,应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辐射源随时间变化的空间位置信息,定位结果用于研究闪电放电过程的物理机制与雷暴云电荷结构。因实际观测场地噪声干扰、仪器测量精度等诸多因素,测网定位误差的理论估计往往与实际情况偏离很大,仅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无法得到对误差的真实估计。本论文在定位误差理论分析基础上,自行研制了闪电VHF辐射源模拟装置,2006年夏季在甘肃平凉地区应用该装置对闪电VHF辐射源定位系统进行了标定试验,并根据闪电VHF辐射观测资料,对地闪VHF辐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闪电VHF辐射源模拟装置研制与标定试验   探空气球携带的闪电VHF辐射源模拟装置,简称为模拟源。该装置包括单片机控制的VHF信号发射机,确定模拟源空间位置的GPS接收机和用于数据实时传输的数传电台等。标定试验利用探空气球搭载的GPS接收机得到模拟源位置的真实值,同时闪电VHF辐射源定位系统根据信号脉冲到达测网中各测站的时间,利用TOA方法得到模拟源位置的测量值,根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比较,得到测网的定位误差。   2.测网定位误差分析   首先对测网误差在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利用简单几何方法得到主观测站上空辐射源高度精度为20-45mrms。为了分析测时误差与辐射源距离测站远近对定位误差的影响,对6站组成的测网的定位误差进行了Monte Carlo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高度误差基本大于平面位置误差,无论是高度误差还是距离误差,都随辐射源高度的升高而增大,随辐射源距测站中心径向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对标定试验得到的数据分析发现,测网定位得到的模拟源高度大多分布在球载GPS接收机定位结果的±300m范围内,对于400-1200m高度范围内的模拟源,测网定位误差的标准偏差在水平方向上为100-200mrms,高度误差的标准偏差约为300-500m rms,高度误差远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定位误差,而试验得到的误差估计与误差的理论估计结果相比偏大。在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测网定位精度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   3.地闪VHF辐射特征分析   利用亚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VHF辐射接收系统与快电场变化测量仪,对甘肃平凉地区雷暴过程中地闪VHF辐射及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负地闪回击前VHF辐射与快电场变化在时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回击前后300μs内的VHF辐射波形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90%的负地闪从先导到回击阶段都伴随有连续的VHF辐射脉冲,平均持续时间为600μs;同负地闪相比,正地闪回击过程产生的连续辐射持续时间较长。统计表明,负地闪首次回击过程辐射峰值出现在回击开始后10-100μs,算术平均值为45μs;继后回击开始后10-260μs辐射达到峰值,算术平均值为91μs。
其他文献
由于条件限制,一些地区的气象观测数据常有缺失现象,为获得完整的天气数据,需运用天气数据生成技术生成一定尺度的天气要素时间序列。天气数据生成模型是天气数据生成技术的产物
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气候变化与危害人类健康,其形成过程的研究是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城市大气中,甲苯是含量
学位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辐射能收支的研究是青藏高原边界层物理和陆面过程研究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准确地测定地表反照率及其变化规律是其关键之一。基于中日合作项目“亚洲
本文利用5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冬半年和夏半年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及其与气候平均温度场之问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在冬半年,北半球大气遥相关路径呈现明显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SCSMEX科学试验资料以及高分辨率TBB资料等,通过理论分析及动力诊断等方法,围绕“东亚热带一副热带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热力强迫的关系”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