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信息忠实度评估一直都是口译研究人员和口译教师关注的重点。不过,尽管口译信息质量评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可靠、标准化的评估单位,信息忠实度评估研究仍然受制于主观评判,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本文立足于命题分析的视角,借鉴语义学、语言测试、口译研究等学科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系统验证命题分析法在英汉交替传译的信息忠实度方面评估的有效性,并探讨命题分析对口译教育的启示。在梳理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采用语义学的命题概念和命题对应分类,并依此提出口译信息忠实度评估中的命题分析框架。此外,本文还从口译评估和译员培训的研究角度,探讨了命题分析在口译教育中的作用和未来研究走向,以此明确本研究在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价值和发展方向。为了调查基于命题分析的信息忠实度评估的效度,本文作者组织了一场厦门大学口译证书资格模拟考试,受试者为44名MTI学员。之后,3名评分员分别使用命题分析评分标准和厦门大学口译资格证书考试评分标准(信息忠实部分)对学员的信息传递表现评分。除了理论和分析框架中讨论的构念效度,基于命题分析的效度研究还包括效标关联效度和评分员信度两方面的分析。这两部分的研究通过实验展开,利用SPSS和多面Rasch模型等统计手段分析两种评分标准下的评分员内信度指数、评分员间信度指数、评分员间一致性指数和评分员效应。主要研究发现如下:一、命题作为口译信息评估的基本单位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统计分析表明命题分析标准下的评分与口译资格证书考试评分标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就证明了命题分析标准的效标关联效度。此外,在引导评分行为方面,命题分析表现更佳。使用命题分析标准时,评分员在一些信度的关键指标(如评分员内信度、评分员间信度、评分员间一致性和评分员效应方面)表现更稳定。这可归功于标准化的命题分析流程,以及较完善的评分员培训设计和实施。二、本文对数据库中的命题对应的宏观分析表明,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种命题对应类别分别是:完全对应、省略和意义改变。这些命题对应类别分布反映了受试群体在信息传递方面的整体表现,也凸显了共性问题。三、命题对应类别和信息忠实度得分的相关分析表明,完全对应和省略可以作为口译信息评估的两大指标,因为这两种类别出现的频率和口译评分分别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信息省略和信息得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信息省略是受试者口译信息传递方面最严重的问题。受试者的问卷反馈表明,口译信息省略的主因是语言水平和口译技能掌握不到位导致的信息损耗。这种情况常出现于信息接收和分析阶段。口译教师应该优先考虑这个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如语言强化练习),从根本上提高学员的口译能力和口译水平。四、命题分析也可辅助教师描绘不同组别学员的口译能力发展路径。木研究发现高分考生和低分考生在信息省略方面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高分考生将省略做为有意识的口译策略,这也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口译能力发展水平和策略意识。低分考生往往因为能力不足而被迫省略信息。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解决该问题:首先,着力提高学员的语言水平;再次,提升学员的元认知意识。最后,命题分析对口译教学也有着启示。口译教师可以将命题分析融入口译培训和同侪评估,尤其是信息分析部分的培训。命题分析能促进学员的信息分析能力发展,提升对积极听取信息和口译笔记的理解和意识。另外,命题分析也可用于同侪评估,有助于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并提出建设性的反馈。研究也发现了基于命题分析的评分标准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复杂的命题分析过程,加上长时间的评分工作,容易导致评分员疲劳,影响评分效果。另外,使用命题分析时,评分员过多关注微观信息,易忽视宏观信息(结构)的传达。对此,测试设计者可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降低这些不足之处带来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命题分析是口译评估和口译教育的東要分析工具和资源。通过系统阐述命题分析的分析和评估方法,本文将为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口译信息质景评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也为将来的机器评估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最后,本研究关于命题分析在口译评估、口译教学和口译测试方面的讨论和应用也对口译实践、口译教学和口译研究提供些微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