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卵蛋白溶液来致敏SD大鼠,建立Ⅰ型超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并以它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研究,系统探讨电针和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用卵蛋白溶液刺激SD大鼠,使SD大鼠产生致敏,建立I型超敏反应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电针、中药、阳性药物等相应操作。并与空白组和模型组相对照。通过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前列素E2及组胺含量,大鼠被激发后搔抓次数。结果:1.各组中组胺含量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组胺含量明显增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组胺含量明显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除中药1组)大鼠组胺含量都高于电针组(中药2组、中药3组p﹤0.01;阳性药物组p﹤0.05);中药2组、中药3组组胺含量比中药1组高(中药2组p﹤0.05、中药3组p﹤0.01)。2.各组中前列腺素E2水平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素E2水平明显上升(p﹤0.01),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前列腺素E2水平显明显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3.搔抓次数变化:空白组大鼠几乎无动态变化,偶尔对注射部位有搔抓行为,而模型组大鼠躁动不安,活动度增加,搔抓次数明显增多(p﹤0.01),有统计学意义。4.各治疗组大鼠瘙痒症状相对于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搔抓次数减少(中药1组、中药2组、电针组p﹤0.01;阳性药物组、中药3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大鼠搔抓次数低于阳性药物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针灸及中药的治疗后,I型超敏反应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2.在抑制前列素E2及组胺含量及缓解瘙痒症状方面,电针组和中医1组疗效尤佳。3.其治疗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前列素E2及组胺含量的释放等环节来治疗I型超敏反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