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鲁尔模式”和“欧洲工业遗产之路模式”的成功,掀起了全球工矿废弃地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国国土资源部对国家矿山公园的认定,也开启了中国工矿废弃地旅游开发的新阶段。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以生态修复、生态景观重建为基础,三者之间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为全面揭示这一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本论文基于复杂系统发展理论和恢复生态学理论,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方法、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工矿废地旅游景观重建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定量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实践模式及其演替时序研究。基于收集的106个国内外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实践案例材料,采用多维叠加分析方法,把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模式划分为4大基本类型和8种子类型。采用空间耦合替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了旅游景观重建模式与矿业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关系,以及不同模式相对于矿业经济发展阶段演替的时序特征。(2)将实践案例分析与系统理论分析相结合,分析了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的系统演进过程。基于该过程的初始系统特征、系统演进的总体方向、演进阶段划分、结构演进、边界演进等特征,构建了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过程分析概念模型。(3)基于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了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过程量化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的物质流核算账户和量化分析表,实现了对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过程物质流输入、输出的量化分析。(4)基于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过程的物质流量化结果,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研究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效应。根据不同阶段物质流投入主体的动态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动态变化特征,构建了工矿废地旅游景观重建效应评价模型,提出了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效应评价技术流程。(5)以开滦矿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实证研究,对所构建的模型及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动态过程分析和评价模型。所构建的模型既可用于分析工矿废弃地系统全过程或某一阶段的演进状态、预测系统的未来演进态势,也可对整个开发过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进行定量评价,对科学推进现阶段的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促进矿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矿业城市构建绿色、安全的转型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