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通背拳技法之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hu1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洞通背拳是长期流传于洪洞民间的一种古老拳种,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建国以来,由于历史客观原因,洪洞通背拳在技艺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导致了技法不统一、交流困难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洪洞通背拳的保护与传承。清末的陈鑫曾有云:“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不但有“武”的传承,还需要有“术”的沿袭。因此,规范洪洞通背拳技法,明确其特点,是洪洞通背拳传承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通背拳的重要命题。  本文运用文献综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洪洞通背拳的渊源、地理环境、民俗、历史背景等进行了梳理,进而系统、深入地探讨洪洞通背拳特点。并对洪洞通背拳技法进行了提炼与归纳。  研究结果显示,洪洞通背拳在技法上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节奏多变  快与慢在洪洞通背拳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练习时要求“时而和风习习;时而狂风骤雨”,这充分说明洪洞通背拳具有,快慢相兼、动静分明、刚柔相济的特点。研究发现,洪洞通背拳的快慢节奏变化非常明显,快时动作像一阵疾风,慢时动作就像鹰在空中盘旋。  轻与重研究发现,洪洞通背拳的技术动作具有轻重分明的特点,轻时动作像云一样轻盈,令人难以察觉,常常在防守动作中体现出来。重时力量大,速度快,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钢铁砸下那样沉重有力,常常在进攻动作中体现出来.  第二,无处不圆  “左缠缠、右缠缠,顺藤摸瓜将臂栓”;“左螺旋、右螺旋,扳、搂、扶、挒要连环”。研究发现,洪洞通背拳的技术动作常常要求肢体不断地处于“圆”的运动之中,动作中处处带有弧形,带有缠绕。“圆”的运动始终贯穿于整个洪洞通背拳的技法之中。  第三,方法多变  “臂如藤条,刚柔共,闪惊巧取快如风”;“指上打下,要回冲,声东击西变无穷。”研究发现,洪洞通背拳的攻防、进退动作变化有出奇制胜、闪惊巧取、侧身而进、引诱回冲等特点。说明洪洞通背拳具有技术全面,技法丰富,动作繁多与技法灵活多变的特征。  第四,以短制长  “远靠手,近靠肘,不远不近是按手”;“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哪里哪里打”。这两句话表明洪洞通背拳具有贴身缠斗、以短制长的技法特征。  第五,以快制力  “三手并作一手用;三步并作一步行”。洪洞通背拳攻防中,决定胜败关键是快,这也洪洞通背拳重要的技术特征之一。当对手以大力用拳向我打来,近身之际,我可快速地通过缠、绕、搂、劈、架、砸等方法,绕开对方之力,使对手攻击路线偏离目标,改变其力点与方向,切不可硬碰硬,要用柔和之劲化掉其力量,由被动变主动。彰显出洪洞通背拳“以快制力”的技法特征。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来讲,识字是一项最重要的课堂教学,也是学生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讲,它首先要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从促进大脑发育来看,由于识字的活动必须通过视觉、听觉、动手等多条渠道获取外界信息,从而形成对大脑的综合刺激。所以,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必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
社区老年教育是我国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社区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社区老年教育
期刊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其中尤其是以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最为深刻,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离不开新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