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例蒙古族离体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相关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112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116例蒙古族离体上颌磨牙中研究蒙古族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the second mesiobuccal canal,MB2)、近中颊根主根管(the mesiobuccal canal,MB)及腭根管(the palatal canal,P)的根管口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观察蒙古族上颌磨牙近中颊根(the mesiobuccal root,MBR)的根管分型。分析在不同牙位和不同实验方法中蒙古族上颌磨牙MB2的出现率。方法:收集符合实验标准的蒙古族离体上颌第一磨牙55例和第二磨牙61例并分为两组,制备偏向近中的菱形改良开髓洞口,通过髓室底探查法寻找MB2,测量和计算与MB2相关的髓底参数,分析MB2根管口定位规律。制作透明牙标本,观察蒙古族上颌磨牙MBR的根管分型并记数MB2。结果:蒙古族上颌第一、二磨牙MB2与MB的根管口间的均距分别为(1.66±0.61)mm和(1.43±0.48)mm,MB2与P的根管口间的均距分别为(3.58±0.84)mm和(3.47±0.61)mm,MB与P的根管口间的均距分别为(4.85±0.80)mm和(4.54±0.51)mm,MB2根管口与MB-P连线的垂直距离(d)的均距分别为(0.79±0.45)mm和(0.68±0.41)mm,MB-MB2连线与MB-P连线的夹角(a)的平均角度分别为(32.30±19.18)°和(33.12±22.56)°,蒙古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MB2相关的髓室底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族上颌第一磨牙MBR的根管类型以2-2型和2-1型为主,在55例中分别占29.09%和25.45%,其次为1-1型占18.18%,而2-1-2型、1-2型、变异型及1-2-1型分别占10.91%、9.09%、5.45%和1.82%;在有独立的MBR形态的52例蒙古族上颌第二磨牙中,1-1型和2-1型最为多见,分别占32.69%和26.92%,其次为2-2型和2-1-2型,各占13.46%,1-2型及l-2-1型分别占11.54%和1.92%。髓室底探查法中116例蒙古族上颌第一、二磨牙MB2的出现率分别为67.27%和39.34%,而透明标本法中则为58.18%和36.07%,两种实验方法中蒙古族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出现率均高于第二磨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族上颌磨牙MB2的出现率在髓室底探查法和透明标本法中分别为52.59%和46.55%,两实验方法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古族上颌磨牙MB2的根管口分布有一定规律,因此建议在MB-P假想连线的近中20~50℃之间并距该线1mm之内、距MB根管口的腭侧2mm之内及距P根管口的颊侧2~4mm之内寻找MB2。掌握蒙古族上颌磨牙MBR的2-1-2型和1-2型根管形态,是提高蒙古族上颌磨牙根管治疗技巧和成功率的关键。蒙古族上颌磨牙MB2的出现率趋势偏高,提示临床医生应努力探查该根管,以提高蒙古族上颌磨牙根管治疗的远期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2患者与正常成人颌软硬组织的差异以及成人AngleⅡ~2患者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此种类型的成人患者提供理论指导及理论依据。材
目的:通过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偏(牙合)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的牙弓宽度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偏(牙合)患者的牙弓的形态特点及治疗后其牙弓对称性的变化。方法:搜集并整理2008年5月
目的:研究IgY牙膏对远缘链球菌体外黏附及体内定居的影响。方法:实验一:①分别在培养远缘链球菌的胰蛋白酶消化大豆液体培养基(TSB)中加入浓度分别为2.5mg/ml、1.25 mg/ml、0.625 mg/ml、0.3125 mg/ml的特异性抗变形链球菌IgY抗体和IgY牙膏溶液及对照牙膏(不含IgY抗体,其他成分与IgY牙膏相同)溶液,厌氧培养24h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菌生长黏附状况。②远缘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金属全冠组织面不同部位进行镀金处理,使一薄层黄金覆盖在冠内组织面表面,以改善金属全冠的生物性能。测量普通金属全冠和镀金后金属全冠的固位力大小,了解
目的:本课题旨在明确N-cadherin在hDPSCs中的表达和定位,研究N-cadherin对hDPSCs增殖、迁移以及成牙本质向分化的作用,阐明N-cadherin在牙髓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同时为牙髓再生
颞下颌关节是口腔颌面部唯一的关节,也是人体唯一的联动关节,临床中由创伤、感染、肿瘤切除和先天畸形等导致的TMJ骨软骨缺损十分常见。当组织破坏至软骨下骨时,机体自身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