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116例蒙古族离体上颌磨牙中研究蒙古族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the second mesiobuccal canal,MB2)、近中颊根主根管(the mesiobuccal canal,MB)及腭根管(the palatal canal,P)的根管口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观察蒙古族上颌磨牙近中颊根(the mesiobuccal root,MBR)的根管分型。分析在不同牙位和不同实验方法中蒙古族上颌磨牙MB2的出现率。方法:收集符合实验标准的蒙古族离体上颌第一磨牙55例和第二磨牙61例并分为两组,制备偏向近中的菱形改良开髓洞口,通过髓室底探查法寻找MB2,测量和计算与MB2相关的髓底参数,分析MB2根管口定位规律。制作透明牙标本,观察蒙古族上颌磨牙MBR的根管分型并记数MB2。结果:蒙古族上颌第一、二磨牙MB2与MB的根管口间的均距分别为(1.66±0.61)mm和(1.43±0.48)mm,MB2与P的根管口间的均距分别为(3.58±0.84)mm和(3.47±0.61)mm,MB与P的根管口间的均距分别为(4.85±0.80)mm和(4.54±0.51)mm,MB2根管口与MB-P连线的垂直距离(d)的均距分别为(0.79±0.45)mm和(0.68±0.41)mm,MB-MB2连线与MB-P连线的夹角(a)的平均角度分别为(32.30±19.18)°和(33.12±22.56)°,蒙古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MB2相关的髓室底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族上颌第一磨牙MBR的根管类型以2-2型和2-1型为主,在55例中分别占29.09%和25.45%,其次为1-1型占18.18%,而2-1-2型、1-2型、变异型及1-2-1型分别占10.91%、9.09%、5.45%和1.82%;在有独立的MBR形态的52例蒙古族上颌第二磨牙中,1-1型和2-1型最为多见,分别占32.69%和26.92%,其次为2-2型和2-1-2型,各占13.46%,1-2型及l-2-1型分别占11.54%和1.92%。髓室底探查法中116例蒙古族上颌第一、二磨牙MB2的出现率分别为67.27%和39.34%,而透明标本法中则为58.18%和36.07%,两种实验方法中蒙古族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出现率均高于第二磨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族上颌磨牙MB2的出现率在髓室底探查法和透明标本法中分别为52.59%和46.55%,两实验方法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古族上颌磨牙MB2的根管口分布有一定规律,因此建议在MB-P假想连线的近中20~50℃之间并距该线1mm之内、距MB根管口的腭侧2mm之内及距P根管口的颊侧2~4mm之内寻找MB2。掌握蒙古族上颌磨牙MBR的2-1-2型和1-2型根管形态,是提高蒙古族上颌磨牙根管治疗技巧和成功率的关键。蒙古族上颌磨牙MB2的出现率趋势偏高,提示临床医生应努力探查该根管,以提高蒙古族上颌磨牙根管治疗的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