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下,在中国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而实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化重要构成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其英译被置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此背景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不管从英译投入还是体量上,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但是,学界形成的普遍共识是英译中国新时期文学在英美世界的接受状况并不理想。在此情形下,我们理应找到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中国新时期文学英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在中国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而实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化重要构成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其英译被置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此背景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不管从英译投入还是体量上,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但是,学界形成的普遍共识是英译中国新时期文学在英美世界的接受状况并不理想。在此情形下,我们理应找到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中国新时期文学英译总体状况的翻译案例进行系统研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支持。贾平凹小说英译实践历时长(1978至今),产出译品数量丰富(27部/篇),渠道和方式多样,很大程度勾勒出中国新时期小说英译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脉络,是我们审视中国新时期文学英译总体情势的重要视角。但是,研究者对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往往重视微观的纯语言转换研究,忽略了翻译是一种发生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语境之中、特定复数主体之间以及特定理念和目标的逻辑场之内的行为,无法解释很多语言之外的翻译现象。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英译中国文学能否被接受也并非只涉及纯语言的翻译问题。翻译研究文化学派主张翻译研究应该从非语境化的语言研究中摆脱出来,将研究范围扩展至语言表象之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层面,将研究重点放在影响翻译生产与接受的约束机制、翻译在特定时代和社会所扮演的角色等上面,研究目的不再局限于为“如何译”提供规则,而是对翻译产品为何如此提供解释。本文借助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相关理论,对历时40年的贾平凹小说英译生产和接受状况进行系统考察。研究范围由之前关注纯语言转换一个翻译环节转向关注译前、译中和译后多个翻译环节,研究内容由之前关注“怎么译”转向解释“译了什么以及为何译”“怎么译的以及为何这样译”“翻译产品接受状况如何以及为何会这样”等,以期通过研究范围和内容的拓展,揭示贾平凹小说英译生产与接受的本质和成因,为中国文学如何通过翻译有效“走出去”提供策略参考。本文研究分七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缘起、贾平凹小说英译研究现状、理论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第一章对1978至2018年40年间贾平凹小说英译出版的总体情况,包括译作体裁、译作出版时间和方式、译者和出版机构来源等进行梳理,然后分四个时段对其特点和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第二章对贾平凹小说英译活动的主体(赞助主体、译者主体、出版主体)进行详细分类并对其性质特点进行探析,以发起主体这一翻译行动者网络的构建者为界定标准,对贾平凹小说英译实践的主要模式进行归类,对不同模式翻译实践的主体构成进行总结,对主体间关系、不同主体在翻译场中的话语权等情况进行探析。第三章结合时代社会语境、选材主体的动机、源文本内容等,对不同模式贾平凹小说英译实践翻译选材结果的促成因素进行剖析。第四章以贾平凹小说中最显性、最直接反映中国文化万象的微观文化信息及其译文为语料,对其翻译方法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探析不同模式翻译实践产出的贾平凹小说译作的翻译策略使用倾向,从时代社会语境、译者主体、非译者主体等多个角度剖析翻译策略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五章通过译作在接受地被多少家图书馆收藏、销量排名、专业读者评价、大众读者评价等四个维度,对不同模式翻译实践产出的贾平凹小说译作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进行调查,从翻译生产主体、翻译选材、翻译策略、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等多个维度分析接受效果的形成缘由。“结论”部分归纳本文的发现,总结贾平凹小说英译实践对中国文学英译和“走出去”带来的启示,指出研究不足并提出研究建议。总之,贾平凹小说英译实践是反映中国新时期文学英译复杂状况的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不同模式贾平凹小说英译生产和接受状况进行系统研究,所揭示的一些现象对于我们探索中国新时期文学有效的外译方式、促进中国文学高效“走出去”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动态模型在脑电图分析、DNA分割和金融股票市场分析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于检测观测序列是否具有异质性结构.异质性预示着观测数据来自不同的抽样分布,在做统计推断时需要考虑多段不同的模型.随着高维数据的普及化,检测这类数据的异质性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近年来,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如何准确且快速地检测变点,这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都专注于均值漂移模型.关于高维降秩回归的变点检测研究较少,本文即将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党的事业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国家的发展与强盛以及人民的翻身与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完成这些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符合中国实际为基本出发点,始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
中国贫困落后地区往往交通条件差而资源禀赋好,通过交通廊道的建设,带动沿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生态价值置换,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脱贫方式。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交通廊道,风景道依托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带来了沿线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变革,促发了当地农户生计的变迁。农户是乡村社区重要的利益主体之一,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落脚点,在区域微观经济层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
氧化铁是土壤中含铁矿物的主体,其聚积和迁移活动能够反映成土过程和成土环境,是指示土壤发育和土壤分类的指标之一。传统的土壤氧化铁测定方法存在过程复杂、周期长、成本高,难以及时获取数据等问题。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蓬勃发展,可实现快速、经济、无破坏性地获取土壤组分信息,为土壤铁氧化物的鉴定和定量提供了新的科学途径,对于认识土壤性质、推动数值土壤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为研究区,采集了
具有宽温域、湿度依赖性低的高性能质子导体材料,若将其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中,有望解决目前燃料电池中质子交换膜运行温度范围窄与湿度依赖性高带来的低温下不能启动、不能达到高温阻止催化剂CO中毒、在低湿度环境下质子导电性能急剧下降等问题。目前质子导体材料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湿度环境下的质子导体材料具有较好的质子传输性但仍无法摆脱湿度依赖性与运行温度范围窄等问题;(2)无水条件下的质子导体材料,通过借助
单实体电化学(SEE)描述了用于研究单个“事物”的电化学技术的最新趋势。所测量的“事物”可以是代表目标单元的任何实体(细胞,分子,反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单实体电化学的发展迅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理论和实验工具的发展的推动。在所有这些工具中,纳米电极和固态纳米孔是目前两个有前途的工具。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纳米电极和固体纳米孔在单实体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功能化的磁性核-壳
一般均衡理论是经济学研究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的传统技术手段,也是构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理论依据。一方面,自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面世以来,新古典经济学和之后的新古典综合派开始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主流,这场从古典理论到新古典理论的经济思想变革,将经济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统一到了技术层面的分析,瓦尔拉斯—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当中主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楷模,意义非凡且影响深远,但是这种注重
近年来,随着物理研究的推进,以金刚石氮-空位(Nitrogen vacancy,NV)色心为代表的精密测量技术发展迅速,由于其良好的稳定性、较长的电子自旋相干时间、可被激光操纵和易集成性,使得基于NV色心的传感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磁场、温度、电场和角速度等物理量的传感领域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随着NV色心测量技术的应用,传感系统的高集成性、小型化和器件化成为了NV色心测量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农业生产关乎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民生稳定,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对于处在经济发展转型期,同时面临日趋复杂的内外形势的中国,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各种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主动介入式管理手段中,农业产量保险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其对于降低农民产量风险,保障农民生产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于一般的个体风险行为,农民的生产行为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因此纯粹的市场手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