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增长新的城市不断出现(Fujita,2005),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的工业部门转移,尽管采取的具体形式不同1,但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然而由于农民工问题的中国特色,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获得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农村家庭对待子女入城务工的态度也逐渐开始发生转变,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来留在城市,定居于城市期望获得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和发展前景。因此这些“城市新移民”的教育问题就成为各地政府的实事之一,为了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各地政府积极寻找对策,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吸纳城市新移民子女(以下简称移民子女)就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移民子女为主的公办学校。如何提高这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孩子真正融入城市,并在享受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等等,成为以移民子女为主体的公办学校所面临的迫切、艰巨的现实问题。为此,许多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实践与探索。本论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自身所在的移民子女为主的公办学校,及同类兄弟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谈、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思考与探索:1.分析城市移民子女为主的公办初中学校的由来。从大量的调查发现,移民子女为主的公办初中学校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民工潮涌现,移民子女就学难,享受优质教育难上难;办学体制改革,家长择校盛行,公办学校优质资源闲置;公办积极吸纳,设立定点学校——即移民子女为主的公办初中学校。2.分析城市移民子女为主的公办初中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主要有:各种习惯较差,旷课、不思学业、顶撞师长、严重的逆反心理、性格孤僻难以合群、离家出走、赌博抽烟、打架斗殴、出入营业性网吧……3.城市移民子女在学校教育和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的实践探索。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在学校教育和学习生活中进行养成教育的探索。4.对移民子女为主的公办初中学校的养成教育的进一步的思考与建议。本文上述的几方面的研究,主要立足苏州,以苏州的移民子女为主的公办初中学校为文本,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市民工子女定点吸纳学校---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的实践与探索,致力去改善移民子女的不良习惯,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在对经验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对以移民子女为主的公办初中学校今后的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粗浅的建议,希望能给予其他同类学校以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