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总皂苷的快速表征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

来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da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UPLC/ESI-Q-TOF MS对苦丁茶总皂苷进行快速分析鉴定;在此基础上,结合Apo E-/-小鼠脉粥样硬化模型、RAW264.7巨噬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模型和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初步探讨苦丁茶总皂苷抗动脉粥样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苦丁茶总皂苷的化学成分分析与鉴定采用70%乙醇对苦丁茶叶进行回流提取,通过大孔树脂富集总皂苷,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制备单体,分析理化性质、结合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以分离得到的单体作为对照品,结合UPLC/ESI-Q-TOF MS技术,通过保留时间、分子离子峰和质谱裂解碎片分子等分析并鉴定苦丁茶总皂苷中化学成分。2.动物实验高脂饲料喂养Apo E-/-小鼠12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予苦丁茶总皂苷治疗8周。8周后,剥离小鼠主动脉,对主动脉和主动脉根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及斑块厚度。酶法检测血脂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3.细胞实验(1)苦丁茶总皂苷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利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聚集情况,酶法检测细胞总内胆固醇(TC)含量,RT-q PCR检测清道夫受体CD36和SR-A1,ATP结合转运蛋白A1和G1(ABCA1和ABCG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D36、SR-A1、ABCA1、ABCG1、JNK、MAPK p38的蛋白表达。(3)苦丁茶总皂苷对巨噬细胞炎症的影响利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Griess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合酶(i NOS)、IL-6、IL-1β、MCP-1、TNF-α的含量,RT-q PCR检测细胞中i NOS、IL-6、IL-1β、MCP-1、TNF-α的m RNA表达,W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的蛋白表达。结果:1.苦丁茶总皂苷的化学成分分析与鉴定利用柱色谱法和半制备液相色谱法从苦丁茶皂苷中分离出11个单体,利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苦丁茶冬青苷Q(ilekudinoside Q,化合物1)、苦丁茶冬青苷R(ilekudinoside R,化合物2)、苦丁茶冬青苷M(ilekudinoside M,化合物3)、苦丁茶皂苷D(kudinoside D,化合物4)、苦丁茶皂苷E(kudinoside E,化合物5)、苦丁茶冬青苷T(ilekudinoside T,化合物6)、苦丁茶皂苷A(kudinoside A,化合物7)、苦丁茶皂苷C(kudinoside C,化合物8)、苦丁茶皂苷F(kudinoside F,化合物9)、阔叶冬青苷G(latifoloside G,化合物10)、阔叶冬青苷H(latifoloside H,化合物11)。通过UPLC/ESI-Q-TOF MS技术对苦丁茶总皂苷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40个三萜皂苷初步被分析鉴定出来。2.动物实验高脂饮食喂养Apo E-/-小鼠12周成功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予苦丁总皂苷进行治疗,与模型组相比,苦丁茶总皂苷中、高剂量组明显减少了Apo E-/-小鼠模型主动脉斑块面积,降低了血清中TC、TG、LDL-c的含量,还降低了血清中TNF-α、IL-6、IL-1β、MCP-1等炎性因子的含量。3.细胞实验(1)苦丁茶总皂苷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利用80μg/m L ox-LDL刺激RAW264.7细胞48 h成功建立泡沫模型,评价苦丁茶总皂苷对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苦丁茶总皂苷抑制脂滴在细胞内的积累,降低了细胞内TC含量,抑制了巨噬细胞的泡沫化,显著下调了SR-A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苦丁茶总皂苷高剂量显著下调了JNK、MAPK p38蛋白的表达,提示苦丁茶总皂苷可能通过下调MAPK p38、JNK等分子从而下调SR-A1的表达,抑制胆固醇吸收从而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2)苦丁茶总皂苷对巨噬细胞炎症的影响利用1μg/m L LPS刺激RAW264.7细胞24 h成功建立炎症模型,评价苦丁茶皂苷对巨噬细胞炎症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苦丁茶总皂苷中、高剂量组明显降低了细胞上清液中NO、i NSO、IL-1β、IL-6、MCP-1的含量,也明显降低了细胞中i NOS、IL-1β、IL-6、MCP-1的m RNA表达,高剂量组明显下调了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论:本论文建立的UPLC/ESI-Q-TOF MS方法可对苦丁茶总皂苷中成分进行快速分析鉴定;苦丁茶总皂苷可能分别通过MAPK/JNK和NF-κB通路抑制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及巨噬细胞炎症水平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气管滴注脂多糖复合烟熏法复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观察云南省名中医李庆生教授治疗COPD的临床经验有效方益气涤痰破瘀方对大鼠肺部炎症以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阐明益气涤痰破瘀方通过减轻肺部炎症病变以及干预肺血管重构防治COPD的作用机理,丰富中医“补益肺气,和调气血”治疗COPD的科学内涵,为中医临床防治COPD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气管滴注脂多糖复合烟熏法复制COP
【目的】本研究通过将跨理论模型运用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中,探讨通过分阶段转变模式下采取的容量管理措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维持容量平衡、提高自身心功能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我管理依从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容量管理及护理人员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制定健康管理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使用类实验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挑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共计80例,选取2020年
目的:观察益气续骨合剂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PKP术后的VAS评分,ODI评分,骨代谢指标(PINP,β-CTX)的改善情况,为益气续骨合剂治疗(OVCF)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骨伤科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住院的60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入组实验患者均行PKP手术。术后对照组给予碳酸钙
[研究目的]本实验用高脂高糖饮食复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观察滇重楼总皂苷对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血清生化、肝脏抗氧化能力、炎症因子及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趋势,探析滇重楼总皂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途径。[研究方法]1.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将45只SPF级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饮食组8只、高脂饲料组37只。高脂饲料组大鼠给
目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由脑缺血缺氧引起的原发性损伤和恢复血流再灌注后的继发性损伤组成。CIRI损伤性刺激可通过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transcription factors,HIFs)激活血管基底膜降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彝族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彝族人民在对自然天文、气象地理的观察以及与疾病生死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防病治病经验并逐渐发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联以及规律,形成了自己的彝医药体系。彝族因生活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而对“毒”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毒”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彝医文献中缺乏对其系统性的阐述。论文基于彝医药经典文献对彝医药“毒”相关论述进行挖掘整理,对彝医“毒”之概念进行归纳,以期明晰彝
目的: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流派及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第七代主要传承人徐涟主任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效验医案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徐涟主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为中医治疗提供思路,使其经验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方法:1.理论研究方面,基于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学术思想,研究昆明姚氏妇科主
目的:研究傣药箭根薯乙醇提取物对硫酸葡聚糖钠盐(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缓解作用,并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探讨其抗炎作用及机制,为箭根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本实验采用3.5%DSS水溶液诱导建立UC小鼠模型,观察箭根薯醇提物低(200 mg/kg)、高剂量(600 mg/kg)给药后对UC小鼠的缓解作用,以小鼠体重、饮食量、疾病活动指数
目的探讨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规律和致病特点,分析其中发生(类)过敏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同时以血必净注射液为代表性药物,分析探索患者因素、临床使用、药物本身因素(大分子杂质)与发生(类)过敏反应的关联性。方法(1)采取回顾性研究方式,收集某地一家三甲中医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所有的ADR报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为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尚有很多未知方面,并且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本文将探究S100钙结合蛋白A11(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11,S100A11)是否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相关机制,阐明S100A1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疾病中发挥的作用,以期将S100A11作为疾病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