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先天性小肠闭锁肠段钙视网膜蛋白(CR)、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骨形成蛋白2(BMP2)、c-kit的表达,并了解病变肠管范围,探讨小肠闭锁术后肠道动力性功能恢复障碍的机制。为临床具体切除病变肠管距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25例小肠闭锁盲端、近段及远端标本及10例正常标本肠壁CR、C-Kit、GDNF、BMP2进行免疫组化学研究,观察肠道神经系统、神经生长及调控因子、ICCS病理改变及分布范围,并结合临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闭锁近段10cm内肠壁四项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随切除盲端肠管距离增加,以上指标呈逐渐增加趋势。闭锁近段10cm,GDNF、BMP2表达正常;闭锁近段15cm,CR、C-Kit表达正常;闭锁远端3cm,四项指标均正常。结论:小肠闭锁肠壁神经节、神经生长调控因子、ICCs病变与小肠闭锁术后肠道动力功能紊乱有关。结合临床资料,如果患儿肠管长度允许,我们建议切除近端肠管15cm,远端3cm就可大大减少术后肠功能紊乱发生,如果患儿肠管长度不允许切除近端15cm,我们建议尽量切除近端明显肥大肠管,最好可切除近端10cm。从而增加术后患儿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