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自建立以来长期受到鸟击的困扰,为减少机场鸟击事件的发生和探讨有效的鸟击防范措施,在机场保障部的协助下,从2005年3月到2007年3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对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鸟击防范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出自该项目。2005年9月~2007年3月,在以机场为参考点半径8km的净空区鸟类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机场鸟类群落特征,揭示鸟类与生境的关系,利用鸟击风险评估模型对机场地区所有鸟类进行鸟击风险等级排序,根据机场特殊情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机场鸟击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通过采用样带调查法和样方监测法对机场净空区5种生境类型鸟类群落的调查,记录到鸟类112种,属16目32科。其中46种属东洋界种类、45种属古北界种类、21种属广布种;留鸟46种、夏候鸟25种、冬候鸟29种、旅鸟12种。经RB频率指数测算,鸟类群落的优势种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乌鸫(Turdus merula)和[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按鸟类生境分布系数划分,广性分布型的鸟类有44种,是该区鸟类群落组成的主体。鸟类群落的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607,均匀性指数为0.784,种群密度为16.20只/hm2。各生境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农田(1.456,0.853)>灌草丛(1.428,0.797)>林灌(1.418,0.776)>村落(1.290,0.763)>水域(1.109,0.737)。2.鸟类分布及其活动规律:机场地区鸟类数量随季节而变化,5月份和7月份是2个高峰期。机场内共记录62种鸟类,种群密度为3.09只/hm2。记录数量最多的是家燕(0.44只/hm2)和金腰燕(0.28只/hm2),占机场飞行区鸟类总数量的23.41%。在飞行区内,鸟类最集中的区域是北部灌丛区(8.41只/hm2);空管塔台、候机楼、停机坪及相关建筑区鸟类种群密度最低(0.83只/hm2)。根据鸟情调查和监测的结果,绘制了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净空区主要威胁鸟类的活动分布图、机场飞行区鸟类密度图、机场飞行区鸟类季节分布图。3.鸟击风险评估:通过鸟击风险评估,确定了112种鸟类的鸟类危险等级,属鸟类险等级极高、高、中等、低、极低的鸟类分别有6、21、18、26、41种,最终将鸟类危险等级极高和高的27种鸟类列为机场鸟击防范重点对象。4.鸟击事件发生特点分析:机场鸟击事件的发生具一定的时空规律,多发生在9、7、5月份,发生最多的时间段是19:00~23:00,多发生在低空和高空空域。鸟击频率与每月鸟类数量变化的相关性不显著(r=0.479,p>0.05);鸟击频率的昼夜变化与每小时航班运行量相关性不显著(r=0.087,p>0.05)。5.公众意识调查:通过对机场邻近社区公众意识调查,发现31%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喜爱鸟类,23%的人表示讨厌鸟类,46%的人表示既不喜欢也不讨厌鸟类;56%的调查对象宣称会让燕子在自己家中筑巢;如果机场驱鸟人员前来捣毁燕子窝,有57%的调查对象表示会阻拦;对于是否听说过鸟撞飞机的事情,69%的调查对象回答听说过,主要是通过听别人讲的途径,只有少部分人是通过电视广播或报刊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如果有法规规定机场净空区禁止养鸽子等飞鸟,57%的人表示支持。6.鸟击防范措施效果评估: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驱鸟队捕鸟量和耗弹量的年际变化来看,2004~2005年捕鸟量下降趋势极显著(t=5,p=0.000<0.01),2005~2006年,耗弹量下降趋势极显著(t=4.087,p=0.002<0.01)。表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在实施鸟击防范措施改革后,在不同时期取得了明显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特色是:首次对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鸟击防范进行长时间地系统研究;首次对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地区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报道;首次在该机场使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影响因素的鸟击风险评估模型,对机场鸟类进行鸟击风险等级排序,筛选机场重点防范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