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法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词汇记忆效果的影响——一项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_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学习一直是二语研究中比较受重视的一个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们在二语词汇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词汇教学方法、技巧等(如:Krashen和Terrell,1983;McCarthy,1990;Laufer,1993;Gass和Selinker,2001)。Atkinson(1975)提出的关键词法就是其中之一。该方法利用目标词与母语词在发音或书写上的相似性来帮助学习者记忆目标词的词义。关键词法自提出后吸引了许多二语研究者的兴趣,在二语环境下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大多数的研究都证明关键词法优于许多其它的词汇教学方法。然而,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环境下,关键词法是否同样优于其它词汇教学方法还有待研究。   本研究以图示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并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在英语为外语的环境下关键词法对词汇学习的效果。本文试图回答两个问题:①与现今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相比,关键词法是否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②关键词法是否对具体词汇比对抽象词汇的记忆更有效?本研究共涉及来自重庆市某重点高校艺术专业的96名二年级大学英语学生。采用两个自然班做对比,一个班为控制班(49人),用常用的语义语境法教授20个英语单词(10个具体词和10个抽象词),另一个班为实验班(47人),使用关键词法教授同样的内容。之后立即对学生进行词汇测试,测试短时记忆效果,两周后进行同样的测试,测试长时记忆效果。将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结论如下:①关键词法与现今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相比,更有助于提高词汇的短时和长时记忆。②关键词法对于具体词和抽象词的记忆具有同样的效果。   本研究表明关键词法在英语为外语教学环境下优于常用的语义语境法,并证明了关键词法的这种优越性不会受词类的影响。该研究拓宽了前人关于关键词法在二语教学环境下的研究,证明它在外语环境下同样有效。为中国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尝试,对词汇的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E.E.卡明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前卫意识因而也最具争议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卡明斯的诗歌创作实践对西方两千余年的诗歌创作理论传统做出了革命性的全面颠覆。他的诗
2+3项目是浙江科技学院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合作项目,学生的德语基础学习主要在国内进行。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国内外出版市场上未能找到一本十分具有针对性
译者主观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参与是不争的事实,在每部译作中都有体现。建立在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上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世界的镜像反映,忽视甚至排斥语言研究中人的主观作用。建
华裔移民在美国生活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美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刻板印象和歧视的存在,他们一直处于美国社会的边缘地位。因此,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的创作主旨是
耶鲁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哈罗德·布鲁姆被认为“提出了过去二十年来最大胆、最有创见的一套文学理论”,而其最有影响力、最使他闻名的当属他的《影响的焦虑》。在该书中,布鲁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