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阅读是传统文学理论中研究最少的一个领域之一。阅读在读者构建文学作品意义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文学审美本质最终获得实现的基础。在这一活动中,读者不仅参与构建意义,而且是文本意义的直接创造者。因而重构文学虚拟的世界依赖于读者自身的知识和文本赋予的信息。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读者在跨文化作品阅读中遇到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跨文化语境下影响文学作品阅读的诸因素,具体而言,旨在探索中国语境下影响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学阅读的主要因素。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采访的形式,探究了影响阅读效率和欣赏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读者的阅读兴趣,动机,态度,句法分析能力,语义推测能力,策略使用能力,以及语境,文化,教师,母语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阅读及其欣赏产生影响。 有兴趣阅读是人的心理系统根据自身组织的需要,在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构建信息的过程,它能促进读者思维过程积极化,表现出积极探索,大胆猜测,灵活运用知识,迅速调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阅读中的任务。而文学阅读的欣赏性特征恰恰决定了读者的有兴趣阅读在文学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然而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关注的只是诸如爱情,侦探,神话等趣味性的题材,阅读行为倾向于兴趣表层化。动机,作为兴趣的主要素之一,在本研究中被分为工具型动机和欣赏型动机。虽然调查显示在文学阅读中学生的欣赏型动机强于工具型动机,但二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渗透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欣赏型动机驱动下的阅读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工具型动机的期望。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性,在目前的文学阅读中,其消极性大于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丈学意义构建过程中的机械阅读,被动接受行为。积极的阅读贵在突破被动接受的范畴,不仅关注作品本身的意义,而且深入作品内部,与作品表现的对象进行能动地交流,从而创造性地构建作品的意义。针对以上情况,本研究建议采用“PADRC”阅读策略以提升学生文学阅读的兴趣及其在文学阅读意义构建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读者的词汇知识,句法分析能力,语义推测能力,策略使用能力也制约着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进程.词汇知识涵盖读者的词汇量以及根据语境推测词汇意义或作者隐含意图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词汇知识是成功进行阅读与欣赏的关健.然而仅有16.4%的学生承认已具备一定的词汇知识,28 .6%的学生不得不承认他们有时很难根据语境推测出词汇意义以及作者的隐含意图。对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虽然有些读者在阅读中确实采用了某些阅读策略如句法分析,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但在文学这一特殊的阅读行为中,策略的使用不应局限在对文本表层意义的理解,文学阅读更注重的是读者的主观参与与欣赏,因而对文本的总结,评判更能促进对文本深层意义的阐释与赏析。然而仅有7.8%的读者对阅读过的文本进行英语总结,这说明目前的文学阅读缺乏反思性及评判性,阅读仅仅停留在表层兴趣层面。 另外,文学作为作家使用语言的结果,是作家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言语。文学创作是作家以言语做事,即奥斯汀所说的言语行为。文学言语行为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号,除了通过言内行为传达用于该言语行为的语言表层和深层的命题意义外,还通过言外行为传达作品言语的又一深层信息一作者言语行为的意图.有什么样的行为组合就传达什么样的意图组合,反映什么样的做事考虑和步骤。对文学作品言语行为的分析可揭示作品内容具体言语行为所传达的作者创作过程中每一举动的意图,是作家创作主题和艺术的重要反映。而对言语行为的分析不可避免地要求助于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因而作者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文化知识等都对读者把握作品的言语行为链以及隐藏在一言语行为链背后的意图信息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调查显示目前学生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等图式知识还相对医乏,因而本研究提出了在文学阅读中扩展图式知识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图式情形提出了具体的图式填充策略如内容镇充,文体知识镇充,词汇意义填充等。 文学阅读的文化研究强调一个文本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认同什么样的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存在于读者的每一次具体的阅读行为中,不仅存在于同一文化内部的阅读活动中,也存在于跨文化条件下的文学接受活动中。本研究即是从跨文化条件下的文化差异入手,探究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学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障碍,如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图式的医乏,典故、圣经的陌生化等。尤其针对当前存在的文化图式缺省现象,重申了文化输入在文学阅读及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文学课堂中进行文化输入的三步骤,即读者个体自我搜索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现象,读者与读者对文化现象的共同分析与探讨,教师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探讨.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个体参与思索,读者与读者,读者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均得到了重视,这亦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及读者探索文学意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文学阅读的主体参与性与欣赏性特征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