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诊断信息数据挖掘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llz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祖国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积累的数据数不胜数。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和发展是建立在文字基础上,因而证候信息的表达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的特点。辨证是中医学中最富有特色的科学精华,也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辨证标准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理论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医学尚缺乏公认的中医辨证规范,已经出现的中医辨证的方法多采用统计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但受人为经验因素的影响,难以摆脱传统的经验模式。而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已有数年,并且已有不少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人体生命健康,乃至生命存亡,而脾虚证是一组能够比较集中的反应“脾”的各种生理功能不足表现的综合症候群,因而从脾虚证入手进行脾本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重要课题。脾虚证已有的诊断标准简单可行,但亟待定量化,进行客观评价。 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证候进行定量诊断是中医诊断学证候数字化、客观化研究的主流;在中医药的辨证诊断的研究中对加快有效信息转化为知识,促进中医药知识快速更新,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研究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脾虚证证候进行客观量化,寻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为中医证候定量诊断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践。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选病例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普通门诊一年度首次就诊的年满18周岁的1564例患者。 2.研究方法 (1) 建立病人资料观察表,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以及与脾虚证相关的22个证候(证候来自沈自尹、王文健整理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即S1神疲乏力、S2少气或懒言、S3白汗、S4舌胖或有齿印、S5脉虚无力(弱、软、濡等)、S6五心烦热、S7咽燥口干、S8脉细数、S9午后升火、S10便结而尿短赤、S11盗汗、S12全身或局部畏寒肢冷、S13面足浮肿、S14舌淡苔润、Sis脉沉微迟、Si6夜尿频多、S17小便清长、S18大便溏泄、S19食后腹胀、喜按、S20面色萎黄、S21食欲减退、S22肌瘦无力)。 (2) 数据库软件采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 8.0,将观察表中的项目运用程序建立一个PATIENT.DBF的数据库文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计算脾虚证相关的各个证候的诊断贡献率,取诊断贡献率最大的证候作为原始生成元,其它证候以及与此扩展的证候组的诊断贡献率。 研究结果: 1.脾虚证发生的概率是:26.02%。 2.各证候对脾虚证的诊断贡献率分别是(前5位):S21食欲减退22.74%,S19食后腹胀、喜按18.32%,S20面色萎黄18.00%,S22肌瘦无力16.99%,S18大便溏泄12.13%。 3.各证候组对脾虚证的诊断贡献率分别是(前5位):S21食欲减退和S19食后腹胀、喜按75%,S21食欲减退和S18大便溏泄73.44%,S21食欲减退和S22肌瘦无力64.89%,S21食欲减退和S15脉沉微迟53.87%,S21食欲减退和S13面足浮肿51.02%。 结论: 1.脾虚证发生的概率是:26.02%。 2.对脾虚证起主要作用的证候是:S21食欲减退,S19食后腹胀、喜按,S20面色萎黄,S22肌瘦无力,S18大便溏泄。 3.对脾虚证起丰要作用的证候组是:S21食欲减退和S19食后腹胀喜按,S21食欲减退和S18大便溏泄,S21食欲减退和S22肌瘦无力,S21食欲减退和S15脉沉微迟,S21食欲减退和S13面足浮肿。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肺康饮的药物血清对人肺癌细胞(NC-H446)形态学、增殖与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及其相关基因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基因(bcl-2)和p53蛋白的影响,探讨肺康饮治疗肺癌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高脂血症(HLP)是动脉粥样硬化(AS)、心脑血管疾病和脂肪肝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正常人群HLP发病率为20%~30%,并呈逐年增高及年轻化趋势。有效控制HLP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
目的: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的一种损及神经、皮肤、肌腱、血管、骨骼,以致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目的:观察加味六味地黄汤配合避孕套治疗免疫不孕症中抗精子抗体(AsAb)阳性证属肾阴虚夹瘀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  方法:选择免疫不孕症中抗精子抗体阳性证属肾阴虚夹瘀